从这本书开启哲学史的阅读!周国平“西方哲学之旅”开讲之作。 本书主要讲述西方哲学的产生与转变。从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希腊哲学出现,到一百多年前尼采预见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时间跨度两千五百余年。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讨论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致力于探究使宇宙万物能够统一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随后,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转移到了人生。接下来的古罗马哲学围绕着人生论,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像古罗马那样,哲学家们围绕人生问题写了这么多书,他们对幸福、道德、政治的思考,今天看来仍具有启发意义。而后漫长的中世纪时期里,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奴仆,必须听命于神学。 当时间来到欧洲近代,哲学家们不但抛弃了神学教条,而且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批判,以前的哲学家们对世界做各种论断,现在哲学家们要追问,你这么说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补遗”,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首次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录上注明“就多个话题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统安排的思考”。前15章是对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的补充,包括哲学及其方法、自在之物与现象、伦理学、哲学与自然科学、生存的虚无与痛苦、自杀和宗教等内容;后16章从意志哲学的视角阐述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生诸问题的看法。“补遗”体现了他读书之渊博,思考之深广,是围绕意志哲学在客观世界的各种表象的分析和评论的交响曲。他以诗歌为封笔之作收尾是有特别考虑的。第2卷名篇荟萃,除《人生的智慧》广受赞誉外,叔本华还有一些文采斐然、思想深邃、文风雄辩、短小精悍的名篇,这些名篇都在第2卷中。比如,《论判断力、批评、赞扬和名声》《论阅读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是目前全国一部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年鉴;主要汇集上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新成果、新进展、新走向;具有学术性、时效性。 重要文献 部分选取的是上一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献; 重点文章 部分选取的是上一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知名专家的重要成果或该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具有学术前沿性。 学科建设 部分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综合反映上一年度学科发展的情况及新进展。 热点聚焦 部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界争鸣的热点、焦点问题。 论文荟萃 部分和 著作选介 部分是从全国同类文章和著作中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论著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能力理论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
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近期新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本书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不同于常见的概览性哲学史著作,本书真正做到了史论并重,既突出历史线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卷、第二卷系统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注重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努力做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基、以史为纲;注重思想和观点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注重对思想观点的总结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同时,扼要概述了他们的战友为传播、捍卫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主要贡献。 卷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大体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接受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到1867年《资本论》 卷德文 版出版。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卷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阐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精神生产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通过精神生产理论阐明了其唯物史观,又通过唯物史观科学化其精神生产理论,对精神生产研究贯穿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始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优选化的发展趋势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产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思维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合理性证明。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不仅是丰厚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书稿主要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生成、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多维视角下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内容构成、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精神
《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从思想内容上看,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表述和论证结构理解准确;从语言风格来看,还带有从文言文到现代汉语过渡的鲜明特点,但对于读者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说并没有妨碍;从传播角度来看,该译本影响较大,甚至在21世纪还重印了两次。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的视域中,对马克思写作《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的背景、 外出版情况及主要内容,对三卷本《剩余价值理论》郭大力译本的编译背景、译者生平及该著的出版情况,对《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郭大力译本中的术语、观点和译文等进行学术性考证研究。
在中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广为人知的英译本是斯密(Smith)本,1957年三联书店(后商务印书馆续印)的蓝公武译本,1983年台湾学生书局的牟宗三译本,199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韦卓民译本,都是从Smith的英译本转译。Smith的英译本于1929年由著名的麦克米伦(Macmillan)图书公司出版,1933年稍作修订出第二版,此后都是对第二版的重印。本次影印依Macmillan的1968年重印本。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 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本书为克尔凯郭尔文件的第9卷,收集的是克尔凯郭尔1848-1855年间的讲演。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
本卷主要考察了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和思想发展条件,列宁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及其对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述了作为列宁主义基本内容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革命战略和策略思想、科学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帝国主义理论和以“一国或多国革命首先胜利”为标志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涵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本卷还阐述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和中国的初期传播。
《柏拉图全集 中短篇作品(全2册)》由(古希腊)柏拉图著
《纯粹现象学通论》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中的第一卷。本书在胡塞尔生前于1913年、1922年、1928年发行过三版,其中1922年版被认为是很好的版本。1950年,比梅尔(Walter Biemel)编辑出版第四版;1976年,舒曼(Karl Schumann)编辑出版第五版,即是依1922年版重新排印的,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三卷第一分册,而第二分册收录的是1912—1929年间胡塞尔对本书的各种注释。本次影印的是Max Niemeyer出版社的1922年版,该版书后有胡塞尔弟子瓦尔特(Gerda Walther)编写的“主题索引”。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