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主要命题:“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等。这些话题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供词与放逐》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苦论》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时,通常不是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一切都无所谓?本书作者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而找到意义之所在。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萨特、阿伦特,作者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阐释。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阐明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 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一般认为是柏拉图盛壮之年写成的,书中广泛探讨了公正、专政、独裁、民主、宗教、文艺、教育、婚姻、男女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描绘了一幅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因而,《理想国》不仅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而且在哲学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
在这本具有全球视野的开创性哲学作品中,作者朱利安·巴吉尼在游历各国后,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宽泛的人类思想地图。人类历史优选的未解之谜之一是,为什么在几乎过去同一时间内,书面记录的哲学分别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繁荣发展起来?这些早期哲学家在世界不同地方各自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们在西方世界所说的“哲学”在这个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一半。朱利安·巴吉尼从本书开始拓展我们的哲学视野,广泛挖掘日本、印度、中国、穆斯林世界、我们知之甚少的非洲口述传统以及澳洲早期思想家的哲学思考。他还采访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思想家,试图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西方世界的思考更偏向个人主义?为什么世俗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低于其对欧洲的影响?中国是如何抵御更大的政治自由的压力的?朱利安·巴吉尼提出了关于不
本书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哲学理论。本书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主客体二元论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在本书中,拉图尔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连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当代科学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新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其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 ,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尝试重新检讨或反思马克思古典理念,使马克思主义并不只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而是成为全体进步人类实现社会正义化、合理化和自由化的指导理论,这股思潮已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之中。本书主要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发展脉络,介绍了自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 卢森堡、卢卡奇、科尔施等思想家以来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际影响,并针对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生平简历、思想学说作一全面性的论述。
拜物教批判理论作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点,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本书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次比较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历史与逻辑,阐发了马克思对于拜物教世界的超越途径,提炼出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方法论,并且对于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解读作出了评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朴实亲切的语言,陪你走近生动鲜活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用一本书让你了解: 学术大咖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时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观 本书是青少年思想修养读物,并不是高深的专业研究书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策划这本书的目的是:让那些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这本通俗读物,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是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哲学家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1949- )的论文集。全书共11篇,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与严格的哲学分析进行结合,讨论了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的理论,并拓展到康德、弗洛伊德、米切利希、瓦尔泽等人关于道德、历史等问题的论述。本书试图综合各种理论,以重建一种批判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理论和现实。霍耐特认为这种综合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的基础之上:理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既被扭曲了,也被深化了。以此为基础,霍耐特对整个启蒙以来的理性发展作了重估和展望。
本书讨论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爱欲的论述,涉及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列维纳斯等众多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梳理了各种有关爱欲的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差异,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合了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全书哲学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中,作者对一些经典文本做出了独具一帜的解读。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关于爱的观点。全书表述流畅,论证清晰,见解独特。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甄晓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导读》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旨在从整体视域下研究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体系、实质、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本书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及发展的逻辑路径而展开的,旨在帮助读者读懂原*,掌握基本原理,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的理论实质和实践意义。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是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德国哲学大家,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大师,本书是哈贝马斯年届九十之际对自己哲学观的再阐述,对其哲学世界路径的反思和整理,并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观照而不失理论来源的自我总结,也可以视为一份难能可贵的学术自传。哈贝马斯早在十年前,接受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邀请,精选其一生哲学研究的五个最重要的领域,出版选集,全面呈现其思想体系。这五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哲学根基,在更广泛的社会理论语境中都各有一席之地。之后哈贝马斯为这五个主题分别写了导言。有感于当下学术领域分工愈加细微,并担心自己的哲学不能因此而以整体的面貌昭示于人,哈贝马斯这本《哲学导言》,自陈本心,娓娓道来,也不烦征引具体章目。 苏尔坎普出版社邀请法国学者让·马克·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