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仅;江苏省吴江县人,是明神宗万历十四(公元1586年)年进士,曾做过宝坻知县,对星象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研究。 《了凡四圳》是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篇幅虽然短小,然而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 相信大家在读过此书后,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明白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在于内而不在外。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求人不如求己。从《了凡四训》入手,效法了凡先生,转无福为有福,转病天为长寿,真正受持此书,改造自己的命运。
《周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历来有“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的说法。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之一,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本次出版的《周易(国学经典全注全译)(精)》为今人译本,因理解不同,故解读存在差异,望读者阅读之时,能全方位地了解本书,形成自己的见解。 本书由任宪宝编著。
中国人对“三”有特殊的感情,并且对“三”的文义有着独特的认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开始,乃生无穷,三是节点,三是协作,三是磨合。领悟“三”的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吴建敏的《三的智慧》以“礼三乃成——三是一种标准”、“事不过三——三是一种”、“三生万物——三是一种选择”分上中下三篇来组织结构,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三”现象与“三”文化。《三的智慧》是一本质量上乘、具有开创性的趣味读物。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具有全面性;对当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影响、又有重大分歧的学术问题和学术争论进行分析与探讨,阐明自己的见解,具有创新性;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前沿性。本书的宗旨是:回顾当代中国哲学的曲折历程,评述当代中国哲学的热点问题,总结当代中国哲学的经验教训,展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本书主题明确,脉络清楚,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刘建桥编著的《系统波》追求的是能够更加具体清晰的阐述万事万物的共性和变化规律,追求能够解释、统一或包容其他各种哲学理论,追求能够大幅度推进社会和科技进步。此外本书还根据系统波理论构建了国家机器模型和国家发展原则,希望有现实意义。
传统国学主要有六大家,就是儒、道、墨、法、禅、兵。这六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赵士林教授将其总结为国学六法,即“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将原本面对政企高层的国学课讲义奉献给读者,讲授国学最为精要的营养。 在红尘十丈、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物质上迷失,精神上陷入危机,艰难时世,读了《国学六法》,读者们不禁感慨,“国学从未落伍,它讲述的是中国式的逻辑与世道人心,教给我们的是丛林时代如何求存,图强的智慧与技能”。
本书主要记述了当代中国六位哲苑名家——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张岱年,任继愈、张世英的学术生涯与学术成就。他们虽然年龄不同、专业各异,但在学术上共同的特点与优点是融会古今、贯通中西。他们的学术生涯与学术成就,在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若干足迹,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中西哲学交流与会通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哲学对西方哲学的积极回应。《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走近六位当代哲苑名家)》视角独特,理性与感性交融一体。本书作者于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有机会聆听当时部分哲学名家的相关课程。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作者执笔为文,回忆、记述当年与这些教师接触的情景,以现在的眼光阐述这些名家的学术生涯与学术成就。其中既有理性的分析与评论,也有感情的追忆与怀念。崇敬之心,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本书对于研究中国
陈澧是晚清岭南地区的学者,在经学、考据、地理等诸多方面成就卓著。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尚属薄弱。本书在广泛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陈澧在学术、学术经世和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和思想主张,并通过比较研究及探讨不同学派互动关系,揭示出陈澧思想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地位,丰富了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全书资料翔实,逻辑清晰,文字流畅,颇具新意,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专著文。
《男儿志兮天下事:梁启超励志文选》选取了梁启超具有代表性的41篇励志作品,内容包括政论、随感和演讲。美文条理清晰,笔端饱含激情。他的文章和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然而今天阅读这些文章,仍然会深受启发和激励,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鼓舞我们的斗志。
《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主要内容简介:严复社会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取得成果,也存在问题,主要是研究者多关注严复社会学主张是什么,而结合社会实践探讨其嬗变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严复对社会学译著的诠释与裁剪,其社会学思想在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鲜有涉及。《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共分三编,旨在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编从社会与思想互动的角度,剖析严复社会学思想嬗变的过程。严复社会学思想在学理上深受斯宾塞等影响。他坚持社会进化论,主张社会有机体论。严复社会学思想有其应用理论形态,即“从物理到政理”及“国民素质论”,并用于解析中国近代社会,有实践品格。严复社会学思想在实践上深受战争影响。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被严复等视作日本学习西方的胜利。严复注重从学理
思乃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若有所思》是一本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教授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
金岳霖先生长期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本书收录了金岳霖先生的代表作《论道》和其多篇文论,包括《自由意志与因果关系的关系》、《中国哲学》、《哲学与生活》、《自由人的使命》、《论政治思想》等。书末还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本书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中国文化精神》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精神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典常谈》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是初学者,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文史基础的读者,也有很大用处,因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也有很多的用处,因为这是作为一代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钱穆编著的《中国思想史》所述,起自春秋中晚期,下迄现代,共分四十四章,涵括了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纲宗粗立,中国思想史的主要节目,已在其内。《中国思想史》限于篇幅,未能尽述思想史的全貌,因此只做扼要的提点,有待读者自己更进一步地研寻。
《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主要内容简介:严复社会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取得成果,也存在问题,主要是研究者多关注严复社会学主张是什么,而结合社会实践探讨其嬗变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严复对社会学译著的诠释与裁剪,其社会学思想在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鲜有涉及。《群学探索与严复对近代社会理念的建构》共分三编,旨在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编从社会与思想互动的角度,剖析严复社会学思想嬗变的过程。严复社会学思想在学理上深受斯宾塞等影响。他坚持社会进化论,主张社会有机体论。严复社会学思想有其应用理论形态,即“从物理到政理”及“国民素质论”,并用于解析中国近代社会,有实践品格。严复社会学思想在实践上深受战争影响。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被严复等视作日本学习西方的胜利。严复注重从学理
思乃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若有所思》是一本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教授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
《中国哲学原理》主要参考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撰写,致力于揭显一些基本范畴与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推进中国哲学观念系统化的事业。它由天道的乾、坤二元,确立心性中志、仁二德的根基地位,解释人道中义、礼诸观念的来由、涵义和功用等,倡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事谋利当体现道义原则。如是便从学理上证实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的论断,挺立起道德主体,将有助于人生实现“再圣化”,从而促进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本书是作者将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