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真的很容易》 《易经真的很容易》 《易经真的很容易》由曾仕强,刘君政著 ......
本书是一本阐明“抱朴堂”功法原理和真实记录学员练功心得体会的书。“抱朴堂”丹道源自《黄帝内经》,具有全新的视角与开阔的视野。抱朴功是一门经多人实践达到身心健康的方便功法。本书所论,不限于丹道, 而是集儒、道、释、医、杂、养生精要于一炉。本书首先论及丹道、太极与无极、心性的修炼、玄关等,然后阐释“开悟”与“开智慧” “逆天改命”的原理,揭示睡功(梦修)、胎息、道家“祝由术”、附体、内视的秘密,进而比较丹道与天道、武术、中医、打坐等,探究“辟谷”的奥秘,辨清“天人合一”等等。本书以实践的知识为依据,并陈百家之说,厘定其真伪,探究了天人关系之奥秘,诠释了生命与健康的原理,内容形式别出机杼,向读者奉献了一部妙趣横生的可一览丹道养生之道的佳作。
\"本书初版名为《 注释与研究》,于199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与原版相比,篇目做了调整,内容 加集中。本书收录了作者对《礼记·乐记》《声无哀乐论》《荀子·乐论》和阮籍《乐论》的原典注译,及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以探求中国哲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对比研究了《乐记》与荀子的乐论思想、嵇康“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思想,集中展现了先秦、魏晋时期的礼乐文化。\"
......
丛书邀请国内很好儒学专家阐释对于儒学的独特理解,各册从不同角度解读儒学,组成一套体系完备、结构完整的学术丛书。本书为李景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新理念、新观点以及独特的新贡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近期新的学术理念为统领,坚持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原则,围绕“四个讲清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的框架组织编辑。将新时代儒学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形成一套集众多儒学大家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丛书,为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汇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传播高地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丛书邀请国内很好儒学专家阐释对于儒学的独特理解,各册从不同角度解读儒学,组成一套体系完备、结构完整的学术丛书。本书为杨国荣教授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新理念、新观点以及独特的新贡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近期新的学术理念为统领,坚持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原则,围绕“四个讲清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的框架组织编辑。将新时代儒学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形成一套集众多儒学大家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丛书,为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汇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传播高地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很少,从而想要的会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有小欲望是可以的,但如果我们的欲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位置——身心就会受到伤害。您想要好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想要一份好的工作,也无可厚非。在《道德经说什么4》里,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告诉我们:只要您能做到事来则应,事毕则忘——事来了就踏踏实实做事,事情做完了,就将做事带来的名誉、地位等忘掉,不去在意,您想要的,最终都会获得。
孔子是中国的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早在3—5世纪,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一带,曾是这些 和地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这一带 统治的指导方针及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于这些 和地区民族心理的形成与文化精神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7世纪开始,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发现了孔子。欧洲的思想家将孔子和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他们批判 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孔子和儒家思想直接参与了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学者评价说:“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19世纪以后,西方新教传教士把中国儒学的典籍比较完整地翻译成西文,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东方精神的代表出现,作为哲学对话的思想存在,从而进入哲学的视域。20世纪后半期,东亚迅速崛起,孔子及儒家思想再
哲学家进行理论的探索,是为了回答时代的问题和哲学本身的问题。所以,理论的出发点就是问题。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哲学理论探索的根本出发点。 本书主旨就是讲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特别是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 冯契先生在哲学史研究中,把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理论思维何以把握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本书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考察。 对于性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内在地相联系着的,这就是智慧。智慧使人获得自由,体现在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里
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是上帝的创造物,还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 人为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这一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困扰着所有哲人…… 基于这样的疑问,本书开始了对人的哲学研究。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 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的许多思想流派均有极大的启发。直至今日,其国民理想对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本书是继列文森之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追述梁启超从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到新的国家和国民思想之转变,并以此为纽带,从内部探索晚清儒家思想的变化,考察巨变时期的中国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从传统逐渐迈向现代。 通过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和汪洋恣肆的著述,梁启超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本书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所讲,不是一时的兴会,也不是偶发的议论,而是切关中国哲学之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之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之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牟先生能完成这样通盘兼顾的哲学大工程,不只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上的大事,从一个哲学家继往开来的意义上看,也是古今罕见的。而相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源流系别、开合发展,与重智一系之分疏等等之问题,在他书中也做了深广详审的探讨。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是著名哲学家贺麟的著作集之一,原名《当代中国哲学》,撰成于1945年,由重庆胜利出版公司印行,著者修订后,于1989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印行新版,更名为今名,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西方哲学的绍述与融会”、“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三章,从新心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约五十年时间中国接受西方哲学影响,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下编则深入探讨了“知行”学说问题。
《中国人的命运哲学》对中国传统的命运哲学予以研究和整合,进而探讨哲学与人的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天是中国哲学恒提恒新的热点话题,中国哲学视界中的天具有宗教意蕴,体现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中国传统的命运哲学是通过天人合一表达出来的,天、人以及天人合一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命运哲学流派纷呈,具体区分、归纳为14种之多;在分别研究14种不同的命运哲学的基础上,彰显了中国传统命运哲学的基本特征,比较了中西命运哲学的不同,进而探讨了哲学与人之命运之问的关系。
十力先生学宗二王,现被尊为新儒学开宗大师。但他并不只重义理,而是兼综踏实与凌空二义。据先生所下定义,所谓踏实者,乃“必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得其实解。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 本书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熊十力先生的另一部著作。该书起草于1959年,完成于1961年春,是熊十力先生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可以分为“辨伪”和“广义”两部分,其旨趣在于以《易》的形式阐发《原儒》和《体用论》(包括《明心篇》)中的新儒学思想,并最终把他们完全纳入了易学传统的轨道。熊十力先生在书中不仅高度概括了其新儒学思想的哲学内涵,以示与一般唯心主义体系的区别,而且正式把他的学说取名为“新易学”,标志了熊氏新易学思想的最终完成。熊先生以此书作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