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代表作,也是21世纪中国思想领域的扛鼎之作,出版二十年来在国内国际人文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已有英文、韩文(全译本),及日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译本。 作者以 现代中国的形成 为核心关切,以 知识考古 为方法,从观念史与社会史互动的双重视野中,追索现代中国认同的思想脉络与形成机制。全书两卷四部,每部分别以 理与物 、 帝国与国家 、 公理与反公理 和 科学话语共同体 等为论题,试图追问:宋明时代儒学的天理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动力是什么?清代帝国建设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晚清思想对于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能够提供给我们哪些思想的资源?现代中国的知识体制是如何构筑起来的?现代公理世界观与天理世界观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的是关于什么是 中国 ,什么是 中国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四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开讲部分是本书优选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本书是2018年王东岳在混沌大学举办系列讲座的文稿,从远古人类、氏族社会、农牧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单细胞生物到组织形成、器官分化、人体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从象形文字、拼音、文言文;从孔子、老子、庄子到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本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生物、医学,无所不谈,无所不包。涉猎之广,令人称奇。
《易经的智慧(1-6)》由曾仕强著
《宋兴国军本春秋经传集解》是宋代官刻本之一,具体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由兴国军学刊刻的版本。该版本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30卷足本,但有补抄三册,刻本部分为后印补版。此外,该版本在日本版刻目前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最早刊刻《春秋经传集解》的祖本。《春秋经传集解》全书共三十卷,附经传识异,记叙范围起自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该版本对研究《春秋左传》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因为它较能接近杜预《春秋左传注》的原貌。
《春秋经传集解》是古代文学作品。《春秋》和《左传》本是两本不同的编年体史书,西晋杜预(杜甫第十三世祖)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春秋经传集解》,共三十卷。 该作品每半叶8行,行17字,细黑口,四周双边,耳记某公某年字样,卷后有“相台岳氏刻梓荆家塾”双行牌记。相台岳氏刻本群经,前人谓为宋时岳珂家刻本,《九经三传沿革例》亦定为岳珂编著。今人张政谓相台本群经乃元初义兴(今江苏宜兴)岳氏据宋末廖莹中世堂本校正重刻,与岳珂无涉。按张说甚确。
《清康熙内府本御纂周易折中》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编纂的一部关于《周易》的书籍。该书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由李光地主持撰写,并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内府刻印出版。书中广泛引用了汉、晋、齐、北魏、隋、唐等朝代的儒学大师的注解,综合了历代对《周易》的解释和研究成果。
为了让儒家经典能广泛地被广大读者获取,本套丛书采用简装、单色、影印的方式,分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群经总义等细类,分四辑推出。本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文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胡氏传》影响了《春秋正辞》对诸家经说的去取。读《春秋正辞》能够发现,庄存与采辑了《公羊传》、《榖梁传》、《程氏传》以及董仲舒、何休、刘向、刘歆的学说。但是在对具体经文的解读上依据哪家学说,庄存与是有自己的“主观意见”的。这种“主观意见”很多来自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台湾、香港等地陆续讲述“四书”。南怀瑾先生一直重视儒家学说,常劝世人先从做人做事学起,树立做人的中心思想。“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可以说是他讲“四书”及所有经典的深心和切望。《南怀瑾四书精讲》将先生所讲四书辑于一函,包含《论语别裁》2册、《原本大学微言》2册、《话说中庸》1册、《孟子旁通》3册(含原《孟子旁通》《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离娄》《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万章》和《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六本)。
《中国哲学通史 古代科学哲学卷 学术版》 本卷所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知识的关系,这既包括知识对哲学的影响,也包括哲学对知识的影响,因此涉及哲学与科学共同使用的观念、概念及思维、方法,此外还涉及知识、理性与神秘主义的关系。叙述分六个时期:原始与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宋元、明清。在此期间,涉及自然、知识或科学的观念、概念与思想从无到有,然后蔚为大观,其中仅概念就包括:类、象、数、阴阳、五行、气、宜、因、地、时、天、天人、天象、天数、天道、道、中、和、象数、力命、故、理、穷理、格物、致知等等。这些概念普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但它们大多数正是在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逻辑史研究已逾百年,其中尤以其源头及重点的先秦逻辑史的研究为著,而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是讨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基本问题。本书围绕经过中西逻辑比较业已形成基本共识的先秦“推类”方法,进一步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方法,发掘新的文献,系统整体地研究了先秦推类方法的源流、发展特点、工作机理、政治伦理传播活动中的功用性、谈“类”用“类”历史践行中的有效性和普遍性等,突出了先秦推类思想的特质是建立在实践功用性基础上的引征谕证方法;尝试为先秦推类方法进行了“模式”构造,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这种“推类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种构成要素;融贯论证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中,“逻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逻辑观与历史文化观相融合的研究理念与方法。
《明永乐内府本周易传义大全》是由明代胡广等人奉敕撰写的,属于明初官修五经大全之一。该书共分为二十四卷,包括六十四卦、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此书宗主程颐、朱熹之学,并兼取诸家易解而融贯为说。
中国经学史是中国学术史的核心,历史上创造的文本方面和经解方面的辉煌成果,大量失传了。西汉是经学的第一个兴盛期,除了当时非主流的《诗经》毛传以外,其他经师的注释后来全部失传了。东汉的经解只有郑玄、何休等少数人的著作留存下来,其余也大都失传了。南北朝至隋朝兴盛的义疏之学,其成果仅有皇侃《论语疏》幸存于日本。五代时期精心校刻的《九经》、北宋时期国子监重刻的《九经》以及校刻的单疏本,也全部失传。南宋国子监刻的单疏本,我国仅存《周易正义》、《尔雅疏》、《春秋公羊疏》(三十卷残存七卷)、《春秋谷梁疏》(十二卷残存七卷),日本保存了《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七十卷残存八卷)、《周礼疏》(日本传抄本)、《春秋公羊疏》(日本传抄本)、《春秋正义》(日本传抄本)。南宋两浙东路茶
《清雍正内府本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共8册)/儒典》是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由内府刻印的一部重要书籍。该书由王顼龄等人奉敕撰写,共分为二十一卷,其中首二卷为书序。全书采用开化纸,版面宏阔,字大行疏,墨色浓郁,为初刊初印之本。《钦定书经传说汇纂》是清代官方经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易经日讲》是根据毓老师课堂讲授之笔记整理而成。毓老师解经遵循儒家经学传统,以依经解经和一字一义的讲解方式,重视经典的经世致用之义,既能灵活地结合历史、政治、人文等主题,又能与当下融会贯通,高度还原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毓老师的讲解,将《易经》归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体系,还原儒家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同时结合自己对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读者清楚了解经典之真义,实用之价值,从而启发现代人运用经典的智慧来指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