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精)/美学史论稿》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集不仅反映了中世日本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武士)对《源氏物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也体现了以土佐光信为代表的中世绘画艺术家对传统宫廷艺术的继承与绘画技法的创新。 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立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精)》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 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 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本书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书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文脉”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前美学”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建构”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完成”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巫史文化”“诸子百家”“经学一统”“玄佛儒”“理学与实学”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持续了几百年的工业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对自然的审美成了一种需要恢复的能力。作者力图在社会与自然日益紧绷的张力之下,从中国传统的儒道禅到康德、杜夫海纳的思想资源中,为自然之美梳理出理论支撑。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 《幽玄》 “幽玄”起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审美意识。 《物哀》“物哀”一词起初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 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侘寂》中的“寂” 初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
本书针对20世纪后期芸术创作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从美、感性和复制化时代芸术生产的观念出发,分析近代美学的深刻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的美学课题给出透彻的解释。 《美学入门》一书,便是日本中央公论新社编辑的“中公新书”文库中的一本。作者佐佐木健一是东京大学教授,专攻美学和法国思想史。曾任日本美学学会会长,世界美学学会主席,可谓活跃于当今日本和国际上的著名美学家。2003年,佐佐木先生接受中央公论新社的邀请,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写成这本面向普通读者的有关美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书中主要针对20世纪后期艺术创作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从美、感性和复制化时代艺术生产的现实出发,分析近代美学的深刻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的美学课题给出透彻的解释,由此,将读者
本书包括“自然美的主体基础”、“自然美的物理根基”、“自然美理论的重建”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物论与美论”四编,作者以中西美学史背景,对自然美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论题展开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讨论,本书立论独到、论述清晰,文笔畅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适合于广大美学、哲学及人文科学研习者、爱好者阅读或参考。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
本书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传记”,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
《左传纪事本末》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 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
内容简介 这本打通《易经》与《内经》、易学与中医学,并阐明张景岳《医易义》思想的名著,真知灼见,独步高论。中医工作者和玩《易》者不可错过。 张景岳说:“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
《日常生活中的美学》是作者朱志荣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系列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内容主要包括人们普遍关心的气质之美、服饰之美、人生境界和家居装饰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对美学问题的思考心得。书中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具体现象,既讲究系统性和前沿性,又能做到通俗易懂,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一本学理严谨、风格活泼、文字清新、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精)/美学史论稿》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湘西秘史小说以雄健而恢弘的笔调原始地展现了湘西巫傩文化、盘瓠文化、梅山文化和戏曲文化等盘根错节的交合与博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湘西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行船放排、榨油炼油
本书考察了墨经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意义,全面肯定墨经逻辑产生以来原典整理和义理诠释成果,回应了近百年来个别学者否定墨经逻辑的不同观点,提出墨经逻辑在对象语言层次上主要体现为一种目前西方兴起的论证逻辑或形式逻辑,在元理论层次上则表现为形式逻辑规律。
中国园林属于综合艺术,需要解 读、可以解读的内容俯拾皆是,笔者仅摭若千吉光片羽,自然挂一漏万,且园林妙境,多在虚实之间,也如“浮云著风,闪烁无定”,《静读园林(第2版)》仅为笔者“读园”点滴所悟,希风往哲,亦奉同好,不当之处,诚请教于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