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全书分上下两册,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对货币的属性、货币所产生的生活形态及影响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货币交换形式对个体人、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让人类获得了广泛的独立性和自由空间,同时亦使人际关系日趋非人格化,甚至异化。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精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收录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70件(组)珍品档案的100幅图片,涉及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等,每幅或每组图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解读和内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套装共5册)》包括《辽史一》《辽史二》《辽史三》《辽史四》《辽史五》共五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套装共5册)》讲述了辽史一百六十卷,元脱脱等修,记载辽政權二百多
“生态”是21世纪的核心话题。在现代文明世界里,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与此相伴的则是信仰缺失、欲望泛滥、自我孤立、生存意义平面化等人类精神方面的危机。其实,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原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现代理性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理性中心主义既是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源,也对人的精神生态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仅仅通过生态科学发展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环保政策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关键是要通过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变革来培育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观和生态文化。人与自然、人类的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世俗生存与精神信仰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精神,生态文明的理想境界就包含在自然、世俗生存活动、性精神信仰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里,生态文明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高迈的存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 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从上古时期的商代开始一直写到1949年,反映中国美学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全幅波动,力求成为一部闪耀着当代光芒的美学史。 先秦卷先秦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也是中国美学史的 个思想高峰。本卷重点讨论先秦诸子各家对于美学问题的观点,以及美学思想如何与该思想系统中的其他部分相联系。 汉代卷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定型的时代,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在汉代基本形成。画像砖的古拙典雅,大赋的铺张扬厉,建筑的庄严雄伟,无不凸显出汉文化博大、包容、人文化的精神。 本卷紧扣汉代历史文化特征,叙述汉代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成就。 魏晋南北朝卷魏晋南北朝美学开启了中国美学发展的新阶段,秦汉讨论的若干美学问题在此得到深化,并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内涵的美学概念。本卷
高国藩编著的这套《中国巫术通史(上下)》主要是以敦煌巫术为轴心,考察和探索了我国各类巫术流变史,共分为五十余章,至五章是总说巫术的概念,让人知道巫术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在第六至五十六章中,按时间顺序、朝
本书从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入手,对当代神经美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精细研判并客观评价了神经美学的思想范式、理论学说及核心事据,深入揭示了神经美学认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总结了其独优惠值与应用启示。在全面了解西方神经美学的基础上,本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如何建构和发展中国神经美学的对策,即如何感性时空与经验维度,充实、扩展与完善神经美学的概念-范畴层次,建立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当代神经美学理论框架,探索完善神经美学的思想之道。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它分别对应于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总体而言,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核心问题仍是存在,具体的表现为语言问题。而以美学的视角来看,这一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诗意地居住”。由此,有必要对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进行如下挖掘:探讨科技、诗意与居住的本性,从而追问还乡如何可能? 海德格尔的晚期美学思想属于现代思想,这是海德格尔的意义所在,也是海德格尔的局限所在。现代思想关注的存在问题实际上是为人找到家园,但此家园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因此它成为了现在人的规定。如前所述,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艺术和家园的思考无疑给我们指出了问题以及方向,但在当前技术、艺术和家园的边界何在?这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海德格尔晚期美学的
本书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价值加以阐发、诠释;采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把对中国美学理论价值的阐发、诠释(横向的、一般性的),融化在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纵向的、一般性的)的把握、描述之中。描述了在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美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
分析美学是20世纪以来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在这个流派里产生了古德曼、沃尔海姆、乔治.迪基、阿瑟.丹托、卡莱尔、比厄斯利、马古利斯等大家。如今分析美学在和欧洲大陆美学以及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美学呈现了交融的趋势,使分析美学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美学的研究,不但参与编写汝信的西方美学史六卷本,而且翻译过多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专著,在国内是研究分析美学的重要学者。
《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卢卡奇早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前者是卢卡奇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美学社会学”影响下创作的一本论文集,它因为深入刻画了现时代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而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后者则是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对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创性研究,并因此被同时代人称为“精神科学运动最重要的出版物”。虽然晚年卢卡奇不断地号召人们忘却和批判自己的这两部早期作品。但它们却了他的主观意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德国思想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布洛赫、本雅明和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选收录了《小说理论》的全文,《心灵与形式》中与前者密切相关的三篇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认为,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方面有些学者所言的“常常在没有‘美’字的地方倒存在着美学”的看法,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把钥匙。关于现代中国美学,包括对于发生在现代的美学大讨论与“人化自然”的美学理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明确认为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不可能解决无比复杂的属于情感领域的审美问题,对于认识论美学的坚持恰恰是中国美学落后于世界美学大潮的原因之一。
本书为杭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岳庙管理处所辖宝石山范围的摩崖石刻及石刻楹联等地面文物的资料汇编。分宝石山、、葛岭、栖霞岭三大体系,下又分成十大区域,共选录120余通石刻。充满体现了宝石山一带的石刻文物的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文脉——传承有序,北京出版社 作者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王建伟等著 著 原价 ¥220.00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3-01
为现代化的大业而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始终坚守的目标和使命所在。本书紧紧围绕这一“立人”目标和使命,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历史语境,以美学、教育学及相关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性追求为知识背景,对百年来中国美育的思想创造与演进趋向做了纵横捭阖的历史勾勒与深入研究。中西比照的学术视野,史论结合的架构格局,以及个别透视与整体概括有机融合的阐发思路,不仅有力地勾画出了百多年来中国美育思潮涌动、名家辈出的历史景观,而且深刻地揭示出并让人领略到诸多美育思想与理念中历史与文化蕴含的斑斓多彩和博大精深。
《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通过对多种文本及相关文本的比较分析,提供了一种在个人与集体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美学与政治学相互影响的文化史观,这种文化史观结晶成为关于崇高形象的中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