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统中对新儒家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活跃于南方的学者,而薛瑄(1389~1464)作为首位被供奉于孔庙中享受祭祀的明代新儒家学者,是一位北方人作者许齐雄的这部著作是**部以薛瑄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英文专著,它重新提出了薛瑄被新儒家历史边缘化的问题,并展示了观念史研究如何能够同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提供一幅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作者以历史性的比较视角深入分析了薛瑄及其河东学派的观念,并将其与薛瑄及其弟子的生平与实践联系起来,由此展示了新儒家传统的复杂性,并使与南方新儒家相区别的北方学者更加为人所知 作者介绍 许齐雄(Khee Heong Koh),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明代北方地
本书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的桎梏,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正确的知识。他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他从 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出发,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体的存在,重新确立心灵、上帝和物体的观念的可靠性。本书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直接引发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风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被誉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图书,本书由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由美国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先后被译为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全书以二十多万字的篇幅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在有限的篇幅里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与哲学研究的集中体现,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入门书书籍。
书名:易经 :12元 作者:周鹏鹏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12 字数:11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群经之首 包含了宇宙、鬼神莫测的智慧,是十足的 天书 。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 ,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朱熹在评论程颐《易传》时说: 《易传》明白,无难看。但伊川以天下许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无意味;唯将来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处。 ★《易》是用来研究天地奥秘的工具,本身无思无为,不具有言告的功能,但在易简的形式中寓托着深刻的道理。它以阴阳二种爻的上下往来表示的冲突、和谐、运动变化。 ★
《先秦哲学史》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为研究的分限,依归世界汉学研究的轨道,凭借融合的视点,通过20多个个案的具体察证和分析整理,在自然生成各学派思想图像的同时,编织了先秦哲学史的总体图景。在利用既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考帛书、竹简等新出土的资料,病借鉴日本汉学研究的原始资料;打破学派间的屏障,聚焦具体的概念并以此为基本线索,在先秦哲学史的长河里量定其具体的价值和意义。论证详实、语言简洁,可在通俗易懂的品尝中得到思想魅力的体验和享受,不仅适合哲学科班哲学史的学习,而且宜于一般读者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把握。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西方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瑰宝,它同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以及世界上其他哲学一样,在人类哲学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在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发展阶段、发展线索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问题。
《劳特利奇哲学史》 卷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的哲学,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中,哲学从类似神话的思维发展成为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已经积极地探讨了许多关于宇宙、精神和人类行为的最为根本的问题,已经写出了许多思想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杰作。 这些章节以时间的顺序呈现了希腊哲学的根本方法和各为思想家的观点。每一章都是由该领域的所写,还考察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出版的大量关于柏拉图和前柏拉图哲学的著作。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浅近的方式写成,既满足了非专业学者的需要,又不失其学术的性。论题范围包括从早期希腊崇尚思辨的思维方式和它的文化社会背景到智者派和苏格拉底,最后以三章论述柏拉图对哲学所有核心领域的持久贡献结束。 本书附有历史年表,名词解释和一个广博的参考书目。此卷向我们证明它是对于哲学
在古今几千年的世界哲学思想版图中,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是王国,古希腊哲学衍生出欧美哲学和思想,中国哲学自成一体地持续发展,印度哲学体现在佛学思想和印度教思想。《世界哲学史》鸟瞰整个人类思想的流变与发展,梳理世界哲学脉络,辨析各大思想源流,凭高雅的品位,非凡的见识取胜,文笔活泼生动,要言不烦,观点犀利鲜明,别具只眼,议论鞭辟入里,在同类作品中,诚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本课经多次讲授,初拟讲纲,后写成讲义,再打印发给学员,最后修订成为此书。本书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仍保留讲义形式一学期每周4学时的授课,并意到将一些论述仅标出体例便于讲授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本书内容如有某些特点,除上在论述中熔铸了较丰富的文史考古知识,并特别注评价“五四”以业的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使研究生继踵前修,尺快地进入学术前沿;同时,特虽强调义必征实,言必有据,提倡严谨笃实的学风。
本书通过比较出土本《老子》(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北大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之异同,广泛吸收中、日学者研究成果,对涉及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许多问题做了新的探讨。《老子》的作者、成书、思想等,因这本《问道——〈老子〉思想细读》而一一得到澄明。
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本书将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哲学原创期的先秦百家哲学,哲学发展期的汉唐儒释道三教哲学,哲学造极期的宋元明清理学,哲学延续期的中西会通的近代哲学和融突创新的现代哲学,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回应了中国哲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冲突,度越了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本书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和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榜的诠释广西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最后落实到与时谐和垢和合学创新使命。
本书从佛学、宋明理学、清初朴学及其他专题等方面对自汉末至清初的思想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岳飞的爱国主义不能批判地继承吗》《为什么要肯定清官、好官》等文章曾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华山(19101971),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教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西兼通。
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本书的写作基础是已在武汉大学开设二十余年的传统课程“哲学史方法论”,其内容特点是:中西融汇,古今贯通,观点鲜明,思路开阔,用哲学思维来分析哲学史,用哲学史来促进哲学思维。 本书分14个专题,系统讲述了哲学史方法论命题。对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学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区别了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是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 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切中要害,针针见血,读来时有耳目一新之感。
本书从诠释学的概念、诠释学的早期发展、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当代诠释学的形成、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等方面全面系统而历史地展现了诠释学这门哲学学科的丰富内涵。本书特别指出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的,诠释就是陌生性与熟悉性、过去与现代的综合。当代诠释学的很新发展是以理论与实践合一为任务的哲学诠释学,或者说是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这种诠释学既不是一种理论的一般知识,又不是一种应用的技术知识,而是综合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崭新的人文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包含了批判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