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本书贯穿数千年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典籍、哲学问题、学术事件进行了全面探究,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娓娓道来。 蔡仁厚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问题和思想问题,有自己的文化生命所透显的原则和方向。因此,只能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西方式的近代哲学,而不能说中国哲学没有近代阶段。 关于中国哲学的源流,他指出,孔子以前的阶段是中国哲学的“源”,孔子以后则是“流”。无论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是南北朝隋唐的佛学以及宋明理学,皆在同一文化生命主流的统摄下呈现出了大开大合的发展态势。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学者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编纂,户川芳郎等先生参加的《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一书,是日本汉学界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涌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论著。本书旨在从我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考察自先秦以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借此分析和展现在我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作为自然和人的基本构成的哲学概念——“气”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归纳我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演变之路。本书把中国思想史上出现的“气”的概念作为“点”,来考究自然观和人的观念这个“面”,它沟通了哲学概念和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的联系,阐发了凝聚在抽象概念中现实的内涵,是一部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名著。
......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
方以智创发“余”“冒”“均”等哲学概念,并以“余”与“正”两个对立概念为基础,构建缜密的哲学体系,其哲学框架分别是“正余一体”与“一分为三”,以此重新厘正体与用、善与恶、无善无恶与有善有恶、道与德、道与法、天道与人道、出世与入世、死与生等中国哲学重要概念,将松散的中国哲学升级成缜密的哲学体系,并凝聚成怒化生生的哲学精神,承担起为中国文化托孤的使命。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
先秦诸子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为辉煌和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之一,之所以会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如此熣灿和耀眼的光芒,就在于当时的诸子百家之间和诸子百家内部曾发生过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即“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指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之间及各学派内部就不同思想观点所进行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 本书论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实质乃是诸子百家间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争鸣”的核心问题乃“所以为治”及其相关问题,兴起的根本原因则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士人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的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理想的问题。分别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老庄、杨朱及稷下《管子》学派等先秦道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先秦墨家对儒、道、名、法等诸子学派的学术批评;商鞅、韩非等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奇特现象,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 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 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
明代浙东学术史主要以明代学人的经史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本书按时间顺序,把明代浙东学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期;明中期;明后期。每个阶段以经史相互交错的形式进行撰述,即每时期的经学描述在前,史学撰述在后。在按时期来进行撰述时,同时也将展现明代经学思潮的演变规律。力求将每个学人的思想或史学成就放在整个时代潮流中进行理解和定位。由此,本书将展现明代学术发展的清晰脉络,并揭示出清代学术的走向。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本书论析了荀子思想与商鞅、墨子、韩非子等诸家思想的关系,以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为线索,对荀子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等诸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观同别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判断与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与学术个性。
《思想的探险:哲学的十三堂课》脱胎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开设的“哲学入门”通识讲座课程,展现的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抽丝剥茧的深度解读。从学者对自己治学经历的感性分享,到对既有思维方式的颠覆,再到对人生中重要命题的探讨,而后落实到对哲学名篇的导读,最后以“为自我出征”为落脚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自我、领悟生命的体系。这不是一本哲学百科全书,而是一幅详略得当的地图,引导着你我,走进寻求人类思想宝藏的探险历程!
书号:9787301340707 书名:《儒藏》精华编选刊 孝经注解 温公易说 司马氏书仪 家范 定价:126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