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一座金矿,格劳秀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伯克、黑格尔、哈耶克、亨廷顿等,他们的思想是照亮人类前行的一盏盏明灯。高全喜老师独辟蹊径,从18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文明论的内容出发,有选择地讲述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哲学观念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如格劳秀斯的 法权思想为当时及之后的世界各国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依据,黑格尔的 主权学说从哲学家的宏观视角为人类社会的法权关系梳理出了系统的等级层次尤其是重点梳理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几位思想家如哈奇森、休谟、亚当·斯密、弗格森关于文明社会与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与 主权、海洋法权、财产权、政府论、现代政治的现代性等内容互补
《金刚经讲义》为民国时期佛学家江味农居士遗著,由后学据其讲解金刚经的笔记整理而成。自1940年正式出版以来,以其殊胜渊博,般若要旨,既祥且尽,又旁通诸大乘经而备受佛学研究人员及爱好者喜爱。此次依据版本精心点校出版,应能满足广大读者之需求。
无
奥义书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公认的奥义书有108种,属于吠陀时代也是整个奥义书中关键的有11种。普拉萨德博士从这11种奥义书中,选择了9种位于的奥义书英译并注释,形成了现在这部《九种奥义书》。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宇宙与人的本质,探究梵、阿特曼、吉瓦、个我等基本概念,寻求“梵我合一”的最高境界。书中包含众多导师和弟子之间关于梵、宇宙创造的永恒目的,关于人的个体自我之间的关系及其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目标等主题的哲学讨论和教导,书中还涉及数论哲学和瑜伽哲学等印度思想瑰宝。
《解深密经略讲》被称为“经中之论”,素以结构严密、长于论议而著称。要圆融地讲解这部经典,本来就不容易。而讲解此经之时,经中涉及佛法名相众多,时间又比较短,听讲的人佛学基础参差不齐,要把握解说的详略,殊为不易。
《解深密经略讲》被称为“经中之论”,素以结构严密、长于论议而著称。要圆融地讲解这部经典,本来就不容易。而讲解此经之时,经中涉及佛法名相众多,时间又比较短,听讲的人佛学基础参差不齐,要把握解说的详略,殊为不易。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无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第二版)》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禅宗传世,一传承,二精神。论传承临济、曹洞,清晰可循,沩仰、云门、法眼亦由虚公老人接续。论内在精神,则不可以名,强名之目禅;形之于相,则勉而以文显,所谓“文以载道”者也。近日,悟凡禅人送来《八家语录》,阅之不觉欣欣然。古时有马祖、百丈、黄檗、临济《四家语录》。临济而下诸大老唱和激荡、出格超群者代不乏人,后有《黄龙四家》,惜黄龙一派寂而不传,唯杨岐一枝独秀。若以一贯而论,杨岐、圆悟、高峰、虚老皆一时表率上流者。阅此《八家语录》,是为临济一贯宗风。唯冀其能鉴古照今,使临济宗风不坠于地;亦使禅家精华对于人间佛教在此间落实有所裨益。一起来翻阅《八家语录》吧!
临床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社会关系问题和许多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例如抑郁,但是当前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认为,容易经历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人们把相当多的注意力用来寻找合适的干预形式,帮助具有社交恐怖症的那些人克服他们的问题。本书的目标是把对害羞的研究集中在一起并加以评价,这些研究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完成的。在许多年前,写就这本书的可能性不大,但而今,对害羞及相关话题的兴趣增加了。这一研究表明,理解害羞并不简单。心理学家在寻找对害羞的解释中,利用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行为遗传学、寻找
本刊为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思想史研究辑刊。辑刊旨在知识越来越被学科化、教条化的,回到思想史的鲜活源泉,回到各科学术贯通发展的强力中去。 本辑主题为“希腊与东方”,相对于已经为汉语学界渐渐熟知的尼采、海德格尔、斯特劳斯及其追随者建立在重新诠释解读希腊经典基础上的思想路向,本期试图引入某种新的视野:通过古典语文学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探讨希腊与东方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