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科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籍,《世界观》(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因为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阐述复杂深奥的概念的能力,这本著作的作者理查德?德威特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本著作的第二版进行了增补,但是仍然继续集中阐述关于世界观的基本概念问题——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思考和探索的科学发展尤其是相对论、量子理论、进化论对西方人的世界观的种种挑战。另外,新增加的三章包括:关于科学原理的独特论述,进化论的论述,进化论在哲学/概念上的含义。《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第二版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各种层次的思考方法,用来思考西方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它作为初学者学习科学哲学的理想的入门书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在《生活在技术迷宫中》一书中,作者威廉姆·H.凡登伯格系统地分析了一个被加拿大创新基金列入近年二十五个主要创新之内的一个创新项目。本书描述的则是过去二百年间我们携手科学技术的经历,提供了一种改变未来的真实的可能性,而这个未来是与所有生命息息相关的。威廉姆·H.凡登伯格著的《生活在技术迷宫中》试图对这个世界提出一种有别于过度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活动的理解方式。作者在叙述中提出了两种相互依赖的力量,即“人改变技术”与“技术改变人”。今天的技术已经开始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人类和自然世界,而避免这一问题持续恶化的出路则是恢复人类主张的先在性。
现代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必须创造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针对这一课题,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尝试其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展开论述,在明确研究领域或社会领域亟待解决之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本书能为研究者、研究管理者以及研究成果使用者等广泛群体提供参考。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围绕如何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主题,从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出发,在明确研究领域和社会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力图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并指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论与产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的翻译出版,将为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书是在作者几十年来发表的有关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论文基础上写成的,包括三部分内容: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和物理学史、科学文化史。本书适于科学哲学、科学史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研究生阅读。
本项目依托复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哲学和社会学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基础雄厚扎实,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具有丰富的哲学经典丛书编撰经验,俞吾金、吴晓明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和杨耕等主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培养了一批学术涵养深厚和编撰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
本书对计算机逻辑思想的来龙去脉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在正确把握冯?诺伊曼自动机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科学哲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一是以“毕达哥拉斯主义思想”(宇宙的奥秘在于数学规律之中)为导向,构想自动机的理论模型,并且与后世的“计算主义思想”(宇宙=一台巨型计算机)接轨;二是贯彻亚里士多德“程序目的性”(由生物学哲学家迈尔提炼概括出来,并且认定为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中最精彩的成分)和维纳控制论的“现代目的论”思想,于逻辑机器之中。本书还较系统地探讨了冯?诺伊曼理论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分析了这些思想对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的哲学启示。
本书对计算机逻辑思想的来龙去脉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在正确把握冯?诺伊曼自动机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科学哲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一是以“毕达哥拉斯主义思想”(宇宙的奥秘在于数学规律之中)为导向,构想自动机的理论模型,并且与后世的“计算主义思想”(宇宙=一台巨型计算机)接轨;二是贯彻亚里士多德“程序目的性”(由生物学哲学家迈尔提炼概括出来,并且认定为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中精彩的成分)和维纳控制论的“现代目的论”思想,于逻辑机器之中。本书还较地探讨了冯?诺伊曼理论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分析了这些思想对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的哲学启示。
《归来集(卷一)·头上的星空:康德的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研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成果。作者在《归来集(卷一)·头上的星空:康德的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中将康德思想的形成与其体系的论证和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在当代哲学语境中阐发了康德学说对于一般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归来集(卷一)·头上的星空:康德的与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中的一些论点是独到的,例如对超绝演绎的语义学性质的分析、对康德空间直观概念的当代意义的揭示、关于康德的科学认识模式是溯因推理的断言以及指出了康德“分析/综合”的二分法所存在的问题等,因此值得对康德哲学、科学哲学和一般认识论感兴趣并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参考。
本书对计算机逻辑思想的来龙去脉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在正确把握冯?诺伊曼自动机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科学哲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一是以“毕达哥拉斯主义思想”(宇宙的奥秘在于数学规律之中)为导向,构想自动机的理论模型,并且与后世的“计算主义思想”(宇宙=一台巨型计算机)接轨;二是贯彻亚里士多德“程序目的性”(由生物学哲学家迈尔提炼概括出来,并且认定为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中最精彩的成分)和维纳控制论的“现代目的论”思想,于逻辑机器之中。本书还较地探讨了冯?诺伊曼理论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分析了这些思想对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科学的哲学启示。
费耶阿本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不可通约的论述是以对理性至上主义的批判而展开的。费耶阿本德消解了近代中性经验论,认为理论是不可通约的。不可通约类型有理论的、语言的和本体论的不可通约,而本体论的不可通约更为根本。然而,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比,赞耶嗣本德认为应该在一种新的经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这样也更为客观。费耶阿本德对不可通约的讨论已经由库恩的范式概念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认为不仅科学理论是不可通约的,罄个社会的所有传统、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通约的,并不存在谁“优”谁“劣”。
本书译自原著修订的第9版,内容涵盖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等心理学各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前沿进展和跨学科研究等进行了整体介绍,使广大读者可以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人们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科学的基础。
现代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必须创造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针对这一课题,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尝试其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展开论述,在明确研究领域或社会领域亟待解决之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本书能为研究者、研究管理者以及研究成果使用者等广泛群体提供参考。吉川弘之、内藤耕著的《产业科学技术哲学》围绕如何创造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主题,从目标、战略和方法的角度出发,在明确研究领域和社会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力图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并指出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论与产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的翻译出版,将为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阿尔文·戈德曼编著的《认知科学的哲学应用》一书属于认知科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主要是用认知科学的方法与思路讨论哲学中的传统问题,是一本了解哲学基本问题与认知科学方法的入门读物。该书是西方英语世界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著作,已被译成德语、意大利语、韩语等多种语言。该书对于读者理解哲学与认知科学中的问题及其交叉有着重要意义,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相关领域知识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