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重点图书《易学百科全书》是在《中华易学大辞典》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易经》研究的大型工具书,是迄今为止收辞条目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的易学百科全书。其内容丰富,材料详尽,体例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从古到今的易学研究风貌,是广大易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部实用的工具书。收录五千余辞条,由易学概论卷、《周易》经传辞汇卷、帛书《周易》辞汇卷、竹书《周易》辞汇卷、易学史卷、易学人物卷、易学专著提要卷七大卷组成,附录包括易学专著总目、易学论文总目、清代易学论文篇目、国外易学概况等,并附有相关图表。辞条按分类编排,书末有笔画索引。书稿内容,兼具学术性、普及性,对易学研究爱好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生信息学》是“易学经世真诠丛书”其中一册。当代易学家李顺祥站在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理论的高度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规律,并加以实例去分析、推断和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对探索人生规律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作者从事易学文化研究与教学三十多年,研读各派典籍,实践应用,去芜存菁,总结提炼,创新理论。本书有完善的理论架构,在实践中创立了诸多适合现代应用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周易应用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易学应用的健康发展。我国易学泰斗、武汉哲学院教授唐明邦评价:“《易学经世真诠》系列丛书在学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此套系列丛书实属易学研究的之作,定能作为易学经典世代流传;同时启示同仁深入研究先贤遗留的典籍,精益求精,崇德广业,树立高尚情操,以精湛技术服
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道”另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他博览群书,深通人情世故,领悟高明智慧,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其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流传于后世。今日我们所读的《庄子》版本为晋代郭象删定,原文近七万字,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傅佩荣译解:庄子》充满了妙趣横生的语言和随处可见的警世格言,尤其是生动的想象力所造就的文字魅力更让人目眩神迷。 傅佩荣教授的译解,以哲学思辨为重点,秉承“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以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希望借此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
★《刘君祖易断全书》(上下册)内容简介:★《易经》人人皆知,却没几人能读通读懂,而能读懂《易经》的人,却于断卦方面束手无策。日本学者高岛吞象所著《高岛易断》曾被人们列为断卦圭臬,然其局限及缺憾却无人得知。基于此,刘君祖立志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断卦全书,弥补易学领域这一空白。以其近四十年研究《易》之切身实践,结合易道与当代社会的互动之深湛的体悟,将难解的易理以现代方式予以解读,《刘君祖易断全书》以解卦、断卦为主线,辅以大量的政治、经济、企业、个人等占例旁证,采用的三千多占例中,除刘君祖个人人生经历外,还有大量对世局时势的洞察与预断,跨世纪前后这二十年,举世政经社文各方面的变化甚大,正是学《易》用《易》的最好素材。读者用心揣摩,当有深悟。
本书是专门研空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而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著作。作者重点要研究的是,中国人是如何获得对来自西方的辩证法的理解的。换个角度说,作者要说明的是,中国人是如何把中国传统的《通变“思想体现在辩证法之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成为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的思维模式的。
《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为之象”。 “观象系辞,圣人则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观其象而玩其辞。” 由以上这些《易》着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象”是研究易学的根本基础。再根据“易传”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如果不熟悉易“象”及其各种表述方法与模式的话,就无法学习、研究、掌握易“理”。因为易“理”就是通过各种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在时间、范畴、范围、层次、方向位置等时空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状态及其变化,进行推导和论述的。如果没有直观或间接能感知到的事物形、“象”做为基础,就无法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感受
治《易》者援古事以证爻象,防自郑玄。然全经皆证以史事者,宋儒李光《读易详说》十卷其始也。杨万里本程子《易传》,而参引史事以证之,会通理事,撰《易传》二十卷,宋代书肆曾与程子《易傅》并刊,谓之《程杨易传》,亦可谓知类矣。唐文治中年讲《易》,尝采程子《周易程氏传》、项安世《周易玩辞》及杨万里《易传》编辑教授;《周易消息大义》成,多集程、杨论《易》精粹。于此可知唐氏《易》学之旨趣。 “消息之几,危乎微乎!”虽然,“因一心之存亡,推之即一身一家之存亡,又推之即一国天下之存亡”;”因一心之消息,推及于身与家与国与天下之消息,举凡废兴存亡、进退得失、风俗迁流、运会变革,不外消息之几”杰周易消息大义·自叙》
全书主要围绕易学广义的范畴来探讨和说明阴阳、五行和元气之类的论述,并引出为主题的易学,尝试以古人的思想和今人的语言等,作较全面的探讨和解述,以及介绍由此探讨的“新理论”,所产生的某些新发现和创作等的应用。对于其它相关书籍的各种说法。本书只尽可能引用、辑录和论述认为有用的部分,并尝试作个人性质的综合归纳。凡参考辑录的部分和所涉及的书籍,本书均尽量标示其出处以示尊重和考究。 本书从多角度的思路探讨“易道”的各种可能性,故会产生一些并无实质性的过渡内容,尝试探索易学各方面的千古疑谜.以此引导和启发读者了解易学的真谛与效用。 本书针对易学为主,统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借以归纳成“象拟科学”称谓的建议,以《易道中互》为主题书名,分为卷篇。每篇可自成一本书。
徐辛是近年来易学数术界新开出的一朵奇葩,是一位让人翘指称赞的奇才。历代命学书浩如烟海,文辞古典,义理深奥,加之流派很多,不仅使初学者望而生畏,就是大部分命理高手钻研多年也仍是不深不透,其预测准确性不高,这也说明民国后四柱命理学的高手很少,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原传子平》其特点之一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真是大道至简,使初学者一学就会。特点之二是把古人纷繁杂乱的格局用神等论,从实战中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简单实用的日主用神,格局网络结合取用法。解决了困扰命理爱好者多年“八字在手,无法开口”的难题。特别是作者阐述流年、大运与命局的关系,将其细化,用来推算流年、流月甚至流日的吉凶。这样的详细推法,对命理的研究起到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实际作用,书中精义不胜枚举,读者宜细心玩味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非常幸运地发现:考古挖掘出土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与甘肃天水放马滩两地秦墓出 土的竹简日书中,记载着完全相同于彝族文化的许多内容,如:彝文古书《占卜》、《占母》、《玄通大书》、《西南彝志》等有相同的建除、择吉凶、禁忌日、筮法等内容。尤其是彝、汉两个民族的天文历法,特别是对二十八宿和十二属相的记载和运用有着惊人的相同。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彝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是同源的。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主席曾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还有许多学者也认为,不仅汉朝以后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几千年中定当有更多的兄弟民族,以各种方式结合而成华夏民族的大家庭。汉族既为古代各族
闻晨植编著的《五行结构论》建立在有五千年历史的五行学说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五行的结构关系,并以木火土金水德五行结构对事物进行了逻辑关系上的可能性设定解说,让读者了解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学说,意识到自然界的各种人和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书系统地揭示了“五行”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的真实面貌。
作者为当代易学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海内外有相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