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讲述《孟子》*后一篇《尽心篇》的整理稿。《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孔子“乡愿德贼”之说等。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本书收录了届世界儒学大会上的多篇学术论文,全书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大会议题,在届世界儒学大会开放、宽广的平台上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礼记》中有一些制度通论类型的文章,如《王制》、《文王世子》、《礼运》、《郊特牲》、《大传》、《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等,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君子儒”的作品。研究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礼记》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这些“君子儒”们“立于礼”、“约之以礼”,以礼为人情之节文,将礼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道德生活的仪轨来自我践履,博学笃行,将仁义礼智信和谐同一。孔门后学如曾子、子夏、子贡、子路、冉有、有若、子游、子皋、公孙尼子以及再传弟子乐正子春、子思等,无不是从古礼中发现仁义之心,体味礼义,在丧祭之类的各种仪式中恪守着礼仪成规,逐渐发掘出古礼的真精神,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儒家的仁爱思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应大力推广,以应对个人主义的社会弊病,维护世界和平。 本书从儒家仁爱思想的起源、演变、现代价值进行了梳理,重点从孔子、孟子、荀子、韩愈、张载、王阳明、孙中山的仁爱观出发,对传统中国广泛存在的仁爱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于发扬传统文化和宣扬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经典的解读上体现了三个特色: 一是贴近文本,让文本自己说话,而不是借文本说自己的话。 二是突出儒家文化的精神,区分君子儒和小人儒。 三是反思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必须现代化。 本书是由课堂录音整理而成,具有鲜明的课堂特色。语言通俗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启人哲思。
本书对儒家解释学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系统论、结构论、唯物史观为基础,详尽剖析并建构其内在结构、发展理路,揭示其理论范式,在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的基础上,为儒家解释学探寻现代进路等问题,便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重意义。完善儒家解释学体系结构,丰富相应思想论说,也正是本书核心价值所在。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准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是当代很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
本书从12个方面对儒家思想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介绍,包括儒家释疑、儒家名词解释、儒家人物、儒家典籍、儒家书院、儒家礼仪、儒家故事、儒家学派、儒家养生、儒家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着封建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进行自我调整,甚至可以说了解儒学就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说儒:儒学入门300讲》深入浅出的文字、丰富精彩的插图、全面详实的内容,可以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儒家思想的精髓,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部重磅作品《傅佩荣讲孔子》。 孔子身处乱世,礼坏乐崩,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国君的重用,以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全人教育,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子的思想内涵与理念。期望藉由全人的典范,形塑自身的样貌。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谢良佐与洛学南传;郭雍的易学思想;陈士元的经学思想;李承箕兄弟的思想;郝敬哲学思想探析;胡承诺的实学思想等。
左克厚著的《孟子通讲》作者对孟子通俗幽默的解读,整部作品在解释原文的基础上,更达到了“雅”的翻译效果。作品是对孟子课堂上内容的整理,行文偏口语话。通读作品会让读者有再次回到课堂的感觉,而站在讲堂上的老师,正以他亲切、通俗、幽默的方式来为学生们解读孟子,简单易懂、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
修建军所著的《儒家和心思想研究》共分上下两编,上编部分,主要论述了“儒家‘和心’思想的内涵及发展历程”,总结出儒家的“和心”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内涵,下编部分,主要是围绕着“儒家‘和心’思想的价值向度”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人格向度”、“人和向度”、“天人向度”、“治世向度”、“和平向度”五方面内容进行研究,明确指出了儒家“和心”思想中,所蕴含的和谐社会的“向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典珍品之一,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本书是“大学经典”之《大学中庸》,《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 在汉代,《大学》究竟出于“七十子后学”的哪一家之手,是个不明确的问题。 《大学》、《中庸》的言论与思想,涉及到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还是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本书特将《大学》、《中庸》合而为一,并配以注释、译文及赏析,以飨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