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注》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本,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爲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前言重点对《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以及后世重要的整理和注解作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了解《论语》一书的版本源流情况。在疑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 一贯之道 的展开。 上篇 体论 分别讨论实体、工夫、本体。实体即真实无妄的物体,分为道体、性体和心体,总称为 实体三态 。工夫指针对心性情欲作自我调节、控制与优化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 下 上 下 、 知 养 行 连绵不绝之运动,包括下学而上达、上达而存养、存养而践履,总称为 工夫三阶 。本体指人凭工夫重新认识到的实体,包括境界与气象,分为 欲仁斯至境 与 君子气象 、 仁民爱物境 与 圣人气象 、 天命流行境 与 天地气象 。总称为 本体三境 、 气象三位 。 下篇 用论 则讨论仁心之发用。道心苏醒,仁体方首出庶物,打开属人的世界,开始其自觉的旅行,由己及人,层层发用,开启忠恕之行,经历齐家、化乡、治国、平天下,更参赞化育,最终峻极于天。 本书初步建构起
本书的目的在于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把艰深晦涩的《周易》变为人人都能读懂的书,把易学的智慧变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精神财富,基本性质属于普及性的通俗解读。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作者对易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历史的解读,曾经按照易学史的顺序,跟随古人的思想,对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宋明的一些易学大家的著作进行了一番客观如实的梳理,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文章,只是越到后来,越来越感到这种研究方式脱离不了时代,不切合时用,应该改弦更张,重新探索一个新的切入点。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作者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之一,收录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冯友兰新事论的文化论;新理学的现代化论;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九十年代的国学研究;熊十力的明心说;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内容。
《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是史上经久不衰的书,是“中国的”,东方儒教的经典,古今名著的至高之作,为世界文明能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灯塔。《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叙孔子的言行及谈话的记录,不仅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理,其文学价值,亦是相当卓绝,难以估量的。《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内容包括学而;为政第二;八俏第三;里仁第四;公治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等。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自选集,是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阶段性小结,意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 所谓总结过去,是说:作者怎样从一个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研究者,转为一个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最终成为一个儒者;又怎样从一个儒学、儒学的思考者,转为一个生活的思考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儒学”思想。 所谓面对未来,是说:作者不仅将继续坚持自己的“生活儒学”的思考,还将继续做一个生活的儒学,过一种儒者的生活。 这就是说,这些事情其实绝不仅仅是思想的事情,而就是生活本身的事情。也就是说,对于作者自己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既标识着我以往的“去生活”之,而指向当前;也标识着作者当前的“在生活”之际遇,而指向未来。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国际儒学论丛》愿意为儒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尽绵薄之力。本辑刊的宗旨是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本刊期待您的创新观点,愿意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儒学发展增加活力做出贡献。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来,“政治儒学”一词因此书而为中国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并增补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书论述了政治儒学的各个问题,对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这本《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学诠释与创新(以成中英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为例)》由奚刘琴著,作者对于第三代新儒家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在尽力掌握第三代新儒家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并对他们进行了专论、比较和总结。本书尤其彰显了作为新儒学发展阶段的第三代新儒家重要的内涵以及他们与前代新儒家的关联与区别。但对他们思想内在的结构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与比较,虽在此书中未能得到完全的解说,却已或多或少地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粗具规模的解析方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本丛书设计了30个左右的题目,每个题目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字数控制在30万字左右。采用繁体,进行简略的标点(一般只用句、逗和书名号)。数据一般取自《四库全书》系统,并按《四库全书》顺序编排,某些部分会有些许调整。根据研究情况和实际需要,加或长或短的研究性说明或导言。主要供给学术界和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们使用。由于编纂力量有限,每年争取出版二三本或三五本。下面公布的题目(见附录),仅仅是初步设想。随着研究的开展,可能会有变动,但不会有大的本质性的改变。 任何研究实际上都是为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因而都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本丛书所设计的题目,自然也与当前人们对儒教的认识状况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