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部名著。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今天,读懂《乡土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状况仍十分必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从学术研究与时代需求等多方面入手,撰写两万余字导读,带领读者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知识谱系、学术实践、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进而条分缕析、抓住核心概念,把握知识体系,拓展阅读思路,挖掘当下阅读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新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本书分《孔迹》(寻访孔子及其先人遗迹)和《孔门》(寻访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遗迹)两编,另撰有左丘明、孟子、荀子、孟子的弟子万章等有关之文作为附录。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论语诠解》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的近期新力作。这本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推出的传统文化研究学术精品图书,是近年来我国拥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类图书。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有助于广大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论语诠解》体例由“概说”、“诠释”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写作的一本解读孔子思想的哲学读物。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提出的“王道”的治国理想、“性善论”的道德价值、“不动心”的人生境界,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瑰宝。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华杉讲透孟子》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吃透了《孟子》本义,并忠于朱熹、张居正、王阳明等先贤对于《孟子》的经典阐释,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讲解。全书融会古今,通俗有趣,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把《孟子》读得明明白白、亲切有味。 翻开本书,逐字逐句读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学源头!
韦伯作为西方社会学界的思想高峰,其对儒家的解读始终深刻影响着西方对中国传统的判断。 但韦伯的理解是正确的吗?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经济伦理、财富思想、支配类型、理念类型及决策伦理五个角度分析韦伯对于儒家解读的特点和不足,不只具体地指出韦伯对儒家的理解盲点,还应用韦伯的方法学来新论儒家,试图补足韦伯对儒家在研究上的遗漏,完成韦伯未竟的探索。 儒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的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是曾仕强教授继《孝就是道》一书后又一部国学力作。作者严格按照《孝经》内容顺序,进行了严谨精到的解析和切中实际的阐发。全书共分18章,每一章均从主旨、注释、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6个方面展开。 不到1800字的《孝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儒家经典。由于孝道体现出家庭中最主要的伦理关系,并可以从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所以便把孝道扩大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曾仕强教授认为,《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相信现代人所有的烦恼、恐惧和困惑,都和孝道密切相关。盼望各界人士一起来探讨,共同努力,务期在21世纪得以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本书是当代儒学大家郭齐勇先生的一部“叩其两端”之作。一方面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并博采中西,探讨了《论语》中“亲亲相隐”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介绍了明代大儒对儒学的发展及出色的事功;对近“现代三圣“”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学术、交游及成就影响也作了系统梳理。
《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鲍鹏山教授著。全书开篇,以“孔子思想过时了吗”为引言,用23个问号,提出今天人们对孔子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并有针对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孔子原来——被误解的孔子》特点:一,自问自答,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二,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学术根基深厚;三,一扫长期以来的反孔偏见和无知,返本开新,彰显孔子本来风貌,又有时代高度;四,所写的孔子是可崇敬的圣人气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点又能涵养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蕴积着伟大;五,文章短小精粹,文字简明而又风趣,使人爱看,一看到底。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全书内容涉及修身、处世、教育、为学、从政等问题。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将《论语》看成历史书,它是研究春秋史最为可靠的历史文献;可以将《论语》看成哲学书,它对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品格产生巨大影响;可以将《论语》视为古代政治学典籍,它系统论述的德治思想,对于传统中国政治影响巨大;可以将《论语》看成重要的管理典籍,它对于家政、国政和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至于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但是,作为历史书、哲学书、政治书和管理书的《论语》,依然不能穷尽其全部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经典。 《论语》
《原儒》两卷,是熊十力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主要包括《原学统》《原外王》《原内圣》三篇。全书以《周易》《春秋》《礼运》《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融贯释、道、名、墨、法诸家,综合考辨与分析,抉发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和内涵,使传统儒家思想得以焕发新生。
本书以同情理解之态度,以崇敬仰慕之心情,以希贤希圣之志趣,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精神境界。全书围绕孔子的思想学说与人格境界及其历史命运与各种争议,长时段、大跨度地展示了孔学的内涵、精髓与价值,注重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应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问题,是集学术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专业性与通俗性为一体的著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合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王蒙先生与赵士林教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谈录。全书以中国文化的主脉 儒道佛三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宗教意识、文化性格为对谈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现实及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对其进行了鸟瞰式同时又深入的争辩、理解和分析。 对谈的重心不在于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做严谨而又细致的全面介绍,而是直入堂奥,针对其主要精神、主要智慧做深入而又别开生面的阐发。对谈的目的也不在于对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做批判性的解读,而在在于接续其精神做创造性的理解。
俞昌达编著的《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指明,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本书认为,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共两部。从儒家道统的角度,对先秦历史和历代政权进行梳理和评判。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尧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实践(夏商周)。《儒家文化实践史》旨在:集儒家外王学之大成,揭道德实践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初稿约十七万字。《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中华政治、历史和义理之书,道眼烛史,新见叠出。
原文《论语》版本较多,个别字词与句读在不同版本中不尽相同,《论语导读》(作者张学贤)不定于一个版本,而是尽可能比较不同版本,选择其中者录入。 注释对比较冷僻的或古今异义的词语注音释义,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释义大多先讲本义(或基本义),再按引申先后讲解《论语》涉及的引申义。 语法分析要真正读懂《论语》,不仅要掌握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掌握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论语导读》特设“语法分析”板块,运用符号分析法对每个篇章的句子逐一作了结构分析。为了避免繁琐,复句的分析采用廖序东先生的意见,把“几个谓语说明相同的主语”都看作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