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理学纲领》凡十二目:正信、尚志、知本、辨义、居敬、格物、乐学、尽性、理气、心性、读书、讲学。本书据钟泰手稿整理,篇幅不过数万字,然上下古今,醇深明粹,为八百年理学传统最后的精要总结,入门、深耕两相宜也。另附《〈儒林典要〉拟收明代诸儒书目》。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部名著。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今天,读懂《乡土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状况仍十分必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从学术研究与时代需求等多方面入手,撰写两万余字导读,带领读者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知识谱系、学术实践、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进而条分缕析、抓住核心概念,把握知识体系,拓展阅读思路,挖掘当下阅读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哲学》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 多元普遍性 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本书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龙溪会语》六卷,明万历四年由王龙溪门人贡安国编、查铎刻,是现存最早的王龙溪文选刻本,也是目前所见龙溪在世时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见龙溪文章的原始风貌。其中收录有《王龙溪先生全集》所未录的龙溪门人序跋及龙溪佚文,可为学者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 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 书中提出了 人类的教师 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 世界四圣 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王艮,字心斋,阳明后学代表人物,泰州学派开创者。本书《心斋学谱》由心斋七世孙王士纬编撰,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不仅介绍了心斋的生平与学问,也论及心斋的师友学侣,更附有心斋后学一庵与东厓的学述,是了解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不仅可由此一窥心斋学术之大概,更可由此了解泰州学派之大体。此次整理,以民国初印本为底本,再加精心校点,可称善本。新增导读,梳理学问源流,讲解实践要点,提示今人方法。
《〈论语〉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孔子的仁学、 两端 方法论和 天人之道 。从 仁 、 忠恕 ,到 不为 、 知止 ,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揭示出 仁 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方法论;再以孔子 两端 方法论为指引,推导出其 天人之道 执两用中 的中庸思维。体例上,分为 纲目 和 专题 两类,前者是《论语》核心观点的梳理,加之传统疏证;后者是相关论题的散论,以孔子思想来探讨现代议题,既是学术思考,也似 思想实验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 窗口 :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 学 仁 道 信 天 政 礼 。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 学 仁 道 信 天 政 礼 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四书 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文献,由南宋儒家学者朱熹合编一处,撰为《四书章句集注》,俗称 四子书 四书 ;与 五经 并列,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修典籍。书中涵括的传统文化精髓,至今未失其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暌隔,今人在阅读、检索、征引 四书 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为此,本书编者尝试将四部文献全部打通,依内容重新归类,编为 德行 伦常 君子 为学 大道 治国 六章。章下分节(如 德行 之下又有 仁 义 忠 恕 智 勇 耻 信 等节),各录相关语录若干条,俾便读者按类求取。各章节均有小序,各条语录均有译文及词语注释,个别条目还附有简要评析。 对于希望了解一点国学知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的朋友,这部形式新颖的 四书 读本是召之即来的好帮手。
本书立足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从经学与政治、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关系展开论述,是一部综合考察经学与儒学复兴之间内在联系的著作。着重考察了唐代以来推动新儒学产生的多方面因素,以及经学的自我革新与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的密切关联。在这不同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力求弄清五经体系的分化和学术转向的内在轨迹,辨明从经学到哲学并终形成新儒学的历史过程。
《焚书坑儒的真相(秦朝儒学)》由李勇强著,主要讲述秦朝儒学。书稿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阐述了先秦儒学、儒法之争、儒学在秦朝时的三次打击(焚书、坑儒、儒生错失用武之地)、秦二世与儒学、秦代经学等,并穿插一些图片和小故事,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韩愈、柳宗元生活的时代已是中唐时期。当时藩镇跋扈、宦官专权、内乱频仍,韩柳二人怀抱经世济民、复兴同家的理想,虽几经贬谪、浮沉宦海,却始终未曾放弃。在当时儒学衰微的情况下,韩柳二人致力于弘扬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儒学复兴及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韩柳二人在 文以明道 的指导思想下,创作了大量弘扬儒家义理的散文佳作,扭转了齐梁以来衰靡的文风,开启了宋风,被后世公认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同列 唐宋八大家 。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由孟久丽编著。 钱穆认为,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之特殊精神,则在其偏重于道德精神之一端。无论 部画论著作谢赫《画品》中谈到的“明劝戒,著升沉”,还是唐代 成熟的画史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所提的“成教化,助人伦”,都将图像的道德教化功能放在首位。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史中的这个领域并未得到广泛的梳理和讨论。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前半部分(一至四章)考察了中国叙事画的早期状况,并回溯了其功能、传统以及形式风格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的演变。第二部分(五至八章)追溯文人审美兴起后,叙述性图画在精英视觉文化中持续扮演的重要角色,展示了皇帝、官员、学士、普通人,如何通过对道德故事的不同描绘,来表达他们
作者在细致梳理自汉至清的《仪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言研究、词语研究、经文结构、经文义理、社会影响、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又另辟蹊径,从人类学、社会学、统计学、文献学角度,审视儒家经典《仪礼》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地位,*后评述了《仪礼》在历朝历代的经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本书所阐述的有些观点,与先贤以及当代学人有所不同,发他人之未发,述他人之未述。
该书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专著,作者以“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不断赋予其新的涵义”这一重要论述为统领,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总结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突出人的尊严与宝贵,强调人性待教而善,彰显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倡导人要践行“为仁由己”而自由、自觉地意义性存在,凸显了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朴素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是对人格外关注和高度彰显的时代,应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孔子德育思想时代化的拓新。孔子德育思想彰显了人的尊严、突出了人的宝贵、涵育了人的性情、塑造了人的人格、支撑了人的精神而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孔子德育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暗合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