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理学纲领》凡十二目:正信、尚志、知本、辨义、居敬、格物、乐学、尽性、理气、心性、读书、讲学。本书据钟泰手稿整理,篇幅不过数万字,然上下古今,醇深明粹,为八百年理学传统最后的精要总结,入门、深耕两相宜也。另附《〈儒林典要〉拟收明代诸儒书目》。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部名著。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今天,读懂《乡土中国》对于理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状况仍十分必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从学术研究与时代需求等多方面入手,撰写两万余字导读,带领读者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知识谱系、学术实践、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进而条分缕析、抓住核心概念,把握知识体系,拓展阅读思路,挖掘当下阅读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 多元普遍性 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本书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
《龙溪会语》六卷,明万历四年由王龙溪门人贡安国编、查铎刻,是现存最早的王龙溪文选刻本,也是目前所见龙溪在世时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见龙溪文章的原始风貌。其中收录有《王龙溪先生全集》所未录的龙溪门人序跋及龙溪佚文,可为学者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 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 书中提出了 人类的教师 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 世界四圣 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王艮,字心斋,阳明后学代表人物,泰州学派开创者。本书《心斋学谱》由心斋七世孙王士纬编撰,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不仅介绍了心斋的生平与学问,也论及心斋的师友学侣,更附有心斋后学一庵与东厓的学述,是了解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不仅可由此一窥心斋学术之大概,更可由此了解泰州学派之大体。此次整理,以民国初印本为底本,再加精心校点,可称善本。新增导读,梳理学问源流,讲解实践要点,提示今人方法。
《〈论语〉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孔子的仁学、 两端 方法论和 天人之道 。从 仁 、 忠恕 ,到 不为 、 知止 ,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揭示出 仁 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方法论;再以孔子 两端 方法论为指引,推导出其 天人之道 执两用中 的中庸思维。体例上,分为 纲目 和 专题 两类,前者是《论语》核心观点的梳理,加之传统疏证;后者是相关论题的散论,以孔子思想来探讨现代议题,既是学术思考,也似 思想实验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 窗口 :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本书并非对这些解读的完整呈现,而是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从中可见:日本人是如何解读《论语》的;他们如何面对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如什么是 学 仁 道 信 天 政 礼 。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 学 仁 道 信 天 政 礼 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四书 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文献,由南宋儒家学者朱熹合编一处,撰为《四书章句集注》,俗称 四子书 四书 ;与 五经 并列,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必修典籍。书中涵括的传统文化精髓,至今未失其借鉴意义。 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暌隔,今人在阅读、检索、征引 四书 内容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为此,本书编者尝试将四部文献全部打通,依内容重新归类,编为 德行 伦常 君子 为学 大道 治国 六章。章下分节(如 德行 之下又有 仁 义 忠 恕 智 勇 耻 信 等节),各录相关语录若干条,俾便读者按类求取。各章节均有小序,各条语录均有译文及词语注释,个别条目还附有简要评析。 对于希望了解一点国学知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的朋友,这部形式新颖的 四书 读本是召之即来的好帮手。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论语诠解》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的近期新力作。这本书是山东友谊出版社和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推出的传统文化研究学术精品图书,是近年来我国拥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类图书。 《论语诠解》立论高远、体例新颖,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十分有洞见的解读。本书立足学术前沿,谨遵学术规范,结合新近出土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补充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研究的不足,并对一些《论语》误读提出了新见,有助于广大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 《论语诠解》体例由“概说”、“诠释”和“解读”三部分组成,每篇一个总“概说”,概括说明各篇的内容、主题思想及学术价值。各篇的每一章又分为
本书立足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从经学与政治、文学、哲学等多方面关系展开论述,是一部综合考察经学与儒学复兴之间内在联系的著作。着重考察了唐代以来推动新儒学产生的多方面因素,以及经学的自我革新与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潮的密切关联。在这不同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力求弄清五经体系的分化和学术转向的内在轨迹,辨明从经学到哲学并终形成新儒学的历史过程。
《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写作的一本解读孔子思想的哲学读物。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