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杨逢彬译注的《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本书为“国学启蒙经典”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包括:《诗经》、《孝经》、《忠经》、《易经》的节选本,配以拼音、注释和译文。 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版本,在内容、文字、注音、注解等方面良莠不齐。青岛出版社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编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孝经》等14部经典,按类分别
《论语(典藏版 阅读无障碍本)》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世说新语( 无障碍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部分内容,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详细准确的注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以及各种历史知识,也能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仪礼》、《礼记》与《周礼》为儒家礼制经典,合称三《礼》,但在先秦,这三种书名都没有。《周礼》称《周官》,《礼记》则尚未成书,那时但说到《礼》,指的就是现在的《仪礼》。 《礼》本来记载的是各级贵族在冠昏(婚)、祭祀、丧葬、朝聘、宴射、军旅等典礼中“登降揖让进退酬酢”程序以及衣著陈设等的礼仪制度。关于《礼》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周公或孔子。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初定,正是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统治秩序的时候,史言周公制礼作乐,应属可信。但经过犬戎之乱,王室东迁,旧典的佚失错简,在所难免。若为孔子所作,则周开国数百年竟无礼仪制度,或虽有制度却无片简只字流传,似乎都不可能,也与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旨不符。鲁是周公封国,特许使用天子礼乐祭祀。略早于孔子的吴公子季札聘鲁,曾遍观周乐,应该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典珍品之一,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本书是“大学经典”之《大学中庸》,《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 在汉代,《大学》究竟出于“七十子后学”的哪一家之手,是个不明确的问题。 《大学》、《中庸》的言论与思想,涉及到人的自身修养,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今人来说,还是具有普遍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本书特将《大学》、《中庸》合而为一,并配以注释、译文及赏析,以飨广大读者。
2000多年来,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人格心理有着重要作用,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思想资源。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要了解和研究儒家文化,不能不了解十三经。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和灿若星空的评论文章中,依山铸铜,沙里淘金,整合了历代经学大家和历史学者的不同观点,分别从十三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历代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帮助广大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十三经,起到一册在手十三经概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