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是一部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通俗哲学著作。它避开了高深和抽象,在书中直接反思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如竞争、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等等,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具体生活建议。本书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作者自身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苦闷而又不甘忍受的男男女女,能够借此明察自身的困境,进而找到突围之路,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是每个人在幸福追寻途中的推荐指南。
本书是笛卡尔1637年第一次发表的著作,影响很大。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附有三篇附录:《几何学》、《折光学》和《气象学》,作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
欧阳竟无著梅愚校点的《孔学杂著/禅解儒道丛书》讲述了:在近世佛教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思想 ,欧阳竟无先生是致力于研究、弘扬奘传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1911年杨文会居士去世后,欧阳接替文会,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复创立 内学院,节节贯通阿含、般若、瑜伽、涅槃等“佛学四科”。 三十年代以后,竟无先生又本其于内学的心得,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孔学,因而有“孔子真精神”的提出,以及真孔学的再抉发。欧阳一生所学,可以真佛、真孔两大观念来概括。真佛,诠释内学之实旨;真孔,诠释孔学之本义。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优选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奥古斯丁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卷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卷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笛卡尔代表作,也是他用法语而非拉丁语面向大众的创作。全书分六部分:一、对各门学问的看法;二、作者寻求该方法的几条原则;三、从该方法中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准则;四、作者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人的灵魂存在的理由;五、作者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问题;六、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然研究更进一步,以及促使其撰写此书的理由。本书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也正是基于这些方法,笛卡尔“慢慢将自我提升到才智与生命所能允许的层面”,发明了解析几何、直角坐标系等现代科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工具。本版另附有笛卡尔早年书信选。"
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今知名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认识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讲述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在他的哲学史系列中,普莱希特力求写作通俗易懂,避免内容过于专业。作者讲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读者能像读小说一般读哲学史。通过这些故事,普莱希特对哲学思想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将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本书中,作者并非如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写作,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着重书写在哲学史中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思想线索,力图不仅为读者讲述哲学理论,同时激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附思想是少数人的事共6册)》,囊括《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帕斯卡尔、卢梭、康德、罗素、迈内多位大师代表作,是何兆武先生译作的 结集出版。 《思想录》 如果从一场大火中救出一本书,法国人会选择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西方哲学史》 哲学史的入门 书 《德国的浩劫》 尽管秉性谨慎而保守,他却不是一个沙文主义者;他接受了魏玛共和国并忠诚地支持它直到 。他是一个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但他不能接受不人道的行径。在风烛残年,他也未曾向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低头。 《社会契约论》 没有《社会契约论》,就没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目前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
《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将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作为研究对象,以宗教社会学、华侨华人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来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的佛教信仰,力图揭示佛教对华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作者从研究马来西亚的宗教环境着手,进而阐述佛教在马来西亚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再分别以佛教僧尼、寺院、团体,佛教教育、佛教与民间信仰、佛教与政治、经济、佛教与华人社会等为各章主题,论述佛教与华人社会的关系,对佛教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
《百法明门论讲析》是研习唯识学的基础读物,为大乘佛教对宇宙万有之分类,明乎此则知“万法唯识”之理,可得正确的宇宙人生观,所述“五位百法”是唯识学的名相提纲;亦为瑜伽行学派对心理学的简要说明,从而探涉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的体性、作用,乃至对善心理的提倡,对恶心理的对治,以达到净化社会和完善人格。《百法明门论讲析》不仅为唯识学之敲门砖,亦是进入中观学派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