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 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 粗糙的地面 。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 好人 ,还可以做个 好公民 。
本书是别尔嘉耶夫*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要解开 人 这个 *的迷 ,作者将现实的各个方面纳入其视域,对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会、文明、自我、权利、国家、战争、民族主义、美感、艺术等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始终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个性高于共相-普遍的事物,爱高于规律。和那些动辄喜欢建立体系而对现实世界关心甚少的学院派哲学家相比,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常常交织着两项因素:他既用学者的眼光看待个性、自由、创造等字眼,同时又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苦难的*下层人的生活保有深切的同情,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本书在严峻的理性之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别尔嘉耶夫的文笔简练流畅,他惯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本书既是作者对人的创造、
梅比为写作这部传记做了大量调查,并于1986年凭借本书获得惠特布雷德传记奖。 吉尔伯特 怀特( Gilbert White, 1720 1793)常被称为英国位生态学家。怀特虽是一名乡村牧师,但与其他博物历史学家常有书信往来,并在这些书信的基础上写成《塞耳彭博物志》。这本书通过描述他居住的乡村小教区和邻近教区,记载了该地区的动植物生活,并对鸟类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进行了观察。 这是怀特一生中的著作,但也正是这部著作成就了数百年来关于怀特和塞耳彭的神话。《塞耳彭博物志》为19 世纪英国人移民殖民地必带的书目,洪堡、达尔文、法布尔等几代博物学家争相捧读,英语世界重印率排名前五的伟大作品,迄今发行300多个版本。如今怀特的故居 沃克斯 也向公众开放参观,里面陈列着《塞尔彭博物志》一书的手稿。 本书的描写详尽而细腻,既讲述了怀特一生各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创立了意志哲学,*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学家埃尔温 薛定谔说过,叔本华是西方*伟大的学者。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 自在之物 ,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蕞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 意志 和 智力 是构成我
中国哲学界少有以味觉思想为进路来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可谓开此先河。作者以 味觉思想 为中国文化之血脉,一则示其乃显著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思想与古希伯来之听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则,在味觉优先,自觉压制视觉历史情境下,中国思想展开为从 形 体 到 理 的范式转换,即从 形 到 形而上 ,随即转至从 体 到 本体 ,继而转至从 理 到 天理 。这个进程中,味觉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导、渗透,并以感通、体道、玩味、理会等主导着中国思想。可谓以形而下之方法阐释形而上的本体之理的独辟蹊径的中国哲学著作。不仅可以给中国哲学界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于普通读者不再显得艰涩和枯燥。 本书乃《味与味道》姊妹篇。《味与味道》勾勒出中国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书侧重揭示味觉思想历史演变脉络,分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惟一一本哲学著作。该书出版后对世界哲学的面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逻辑哲学论》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本书是大卫 休谟的一部宗教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9年。该书的主题是驳斥当时流行的两个宗教假设,即宇宙设计论和正统的天启论。这两个假设试图把宗教真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休谟通过对它们的驳斥而动摇了整个宗教的理性根基。该书采取了对话体的方法,共设置了三个角色,分别是设计论者克里安提斯、天启论者第美亚和代表休谟本人思想的斐罗。整个对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设计论的驳斥,第二部分是对天启论的驳斥,第三部分是斐罗对自己的宗教怀疑主义的深情告白。对话体的方式一方面让作者可以 放肆 而深入地探讨当时危险的主题和观点,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立场在相互驳难之中充分显示自身。虽然整部著作都在贬抑理性,但它却散发着浓厚的理性气息。
本书将萨特早期自由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学、伦理学的视角予以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这对于深入分析与全面把握萨特思想有着基础性意义。本书内容丰富,既有从文本出发的萨特原著解读,也有从问题出发的萨特思想研究;既考虑了当代法国哲学的语境,又把萨特思想放在整个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中加以考察;较为全面地阐述、分析和评价了萨特早期思想卓越的理论贡献。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 《社会契约论》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其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在雅克 比岱的全部哲学构想中,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社会政治式阅读,以及由此出发在现代性视域中建构的 元结构 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部分,亦即为马克思主义重新奠基的 基石 所在;从元结构到结构、再从结构到体系的转化,即对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矛盾性分析是其理论面对现实的中介环节; 另一种马克思主义 即强调 终极现代性 时代的共同行动原则是他面对新的历史情境提出的一种革命战略选择。本书以文本学解读方法为基础,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旨在清晰梳理比岱哲学思想的变化历程与内在逻辑,批判性解读其每一个思想阶段的理论主张,并站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基础上总体评价比岱哲学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性与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原创之作,书中有大量创新的观点。全书分三个部分:1.用观念史的叙事方法,构造了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史。2.用范式转变的方式应对人性的危机,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对研究人性论、哲学和伦理学的范式作用;3.中西伦理的比较和对话,包括轴心时代的共时性案例分析和儒家与基督教伦理的历时性比较。
《幸福之路》《幸福之路》是一部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通俗哲学著作。它避开了高深和抽象,在书中直接反思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如竞争、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等等,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如果人们有效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
本书主要是对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九章集》思想体系的解读。*、本书在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上来建构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思想体系的统一性。第二、本书将普罗提诺思想与中国哲学,与老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本书反思了现代文明以及消费文化对传统的遗忘,以及现代文明以及消费文化的狭隘性。总之,本书是对普罗提诺思想体系的一种解读,同时将这种解读放在当下的视域之中,形成对现实的有效批判。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过程中,本书提出了西方城邦文明基础的狭隘性以及缺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尤其对战争思维的反思,这是以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的研究作为基础而提出的观点。
怎样获得长寿和健康? 怎样培养福慧具足的子女? 怎样奠定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根基? 一部人人受益、流布广远的经典! 印光一生极力倡印的书! 《寿康宝鉴》概成书于清代,原名《不可录》。分序题、警训、事证、立誓、求子、附录、增附等部分。既告诫青少年,气血未定之时,不要沉迷黄色书刊,以防摧残身体,消磨意志,荒废学业;也提醒夫妻生活应按照古德和经典的教诲而有所节制。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劝告大家平居和应事时应正心诚意;又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告诫大家不合宜的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终生保持健康生活;为人父母者更要做好家庭教育,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必要的生活常识。
本书精心挑选了柏格森的两部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与《物质与记忆》进行阐述,对柏格森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柏格森在这两本著作中逐渐发展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不是指的物理或科学时间,而是生命体的时间,也就是生命。 作者首先探讨了柏格森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对柏格森的解读。通过对柏格森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背景的探讨,作者首次揭示出柏格森的思想演变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的关系。 柏格森哲学对其后的后现代哲学、当代的文学艺术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则言简意赅地展现了这一影响。 相关评论或推荐 作者展示了既有历史意义又有当下意义的柏格森形象,他的思想产生于技术巨变的时期,这
本书是别尔嘉耶夫 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要解开“人”这个“ 的迷”。作者将现实的各个方面纳入其视域,对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会、文明、自我、权利、 、战争、民族主义、美感、艺术等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始终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个性高于共相一普遍的事物,爱高于规律。 和那些动辄喜欢建立体系而对现实世界关心甚少的学院派哲学家相比,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常常交织着两项因素:他既用学者的眼光看待个性、自由、创造等字眼,同时又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苦难的 下层人的生活保有深切的同情,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本书在严峻的理性之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别尔嘉耶夫的文笔简练流畅,他惯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本书既是作
勒内 笛卡尔(Ren Descartes,1596 1650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之父 。《沉思集》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在精神上摆脱一切成见,摆脱感官的干扰,通过理智来获得确定的知识。 本书是作者对笛卡尔《沉思集》的点评与启示。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笛卡尔提出的六个沉思以及他对当时哲学家、神学家们对其六组沉思提出的反驳与答辩。采用的是原文呈现与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或疑问加入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附录附有英文版本和法文原版。
《论自由》被誉为“肯定人类个体的个性不可泯灭的价值很优雅,意义最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宣言”,对它的解读从出版时就一直处于辩论和争议之中。书中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今知名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认识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讲述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在他的哲学史系列中,普莱希特力求写作通俗易懂,避免内容过于专业。作者讲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读者能像读小说一般读哲学史。通过这些故事,普莱希特对哲学思想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将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本书中,作者并非如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写作,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着重书写在哲学史中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思想线索,力图不仅为读者讲述哲学理论,同时激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