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YI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本书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 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 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交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 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 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原始意义上的哲学家,不是学院式的,也不是知识分子式的,而是一个热爱真理的人,他提出了那些生活的本质问题。他用一生的时间在全世界为人讲述那些永恒的人生问题。 1955年的夏天,在橡树林的荫蔽之下,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哈伊山谷中,在上百名观众面前,克里希那穆提进行的八次谈话。这些谈话让我们懂得,在每日的生活当中,人怎样才能做到如其本来的样子。尽管这些思考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了,但是它们的意义在今天听来仍然新鲜,仍然与我们休戚相关。
“死亡”的概念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死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涵意,不仅仅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的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前一个瞬间对于下一个瞬间来说就是死去的,不再是当下的事实,而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或者说是知识,已知的事物,因此会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在这里毋宁说是一种消逝和变化。 在这本书里面,死亡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还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当我们执著于某种事物或某个理念,或者有所依赖,我们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这时我们就要抛下这些执著,割断这些依赖,与那些过去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挥手告别,抛弃理念、图像、幻象以及未来等等在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属于思想,而思想属于时间,时间又为了延续,如此就陷入了恐惧和痛苦之中。 人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
与芸芸众“书”不同,本书以清新健雅、幽默诙谐的笔法描述了哲学史上20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及其哲学思想,将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近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如老宅男康德、处女座的黑格尔、马克思的灵魂、美女才女痴情女阿伦特、一半天才一半疯子的尼采、魔镜片的斯宾诺莎、雌雄大侠波伏娃和萨特、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居家好男人弗洛伊德、毒舌男叔本华、胆小鬼笛卡尔、农夫山泉有点田的海德格尔等,将西方哲学史写成了一部欢乐的“哲学演义”。在古今穿插的生花妙笔下,既不失信实,又随处可见犀利的点评。本书写法独特,戏谑,解构,颠覆,又充满了情怀,令读者或大呼过瘾,酣畅淋漓;或莞儿一笑,点头称是。此外,作者还精心录制了7个音频,读者用手机扫码即可听到书中的精彩内容,是哲学爱好者,茶余饭后谈资之良品。
《四种分叉》是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新作品,他以“可能性”这一概念为核心,分别从人类的时间感知、人类意识的演化史、“电车困境”的解决和人工智能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主张哲学思考的无限潜力正是由人类生存的无限可能性所决定的。 "万物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自古代以来,就萦绕在中西思想家心头。《四种分叉》从时间、语言、道德、意识这四个维度,对这个古老问题进行了新颖而富有深刻的见解,从而揭示了存在与非存在、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学院派技术性的讨论,它们更关乎人类生存的独特性、历史性与伦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