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1765年至1799年之间,以类似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的思考、感受、评论性文字等,内容涵盖政治、哲学、科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文学等领域。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白璧德(1865—1933),美国批评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卢梭与浪漫主义》等。他认为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过于强调“物的原则”而损害了人文艺术的“人的原则”。因此,他主张应回到人的本源立场上来,崇尚人的道德想象和人文理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审美观。白璧德曾教授过梅光迪、汤用彤、吴宓、梁实秋等中国学生,他的思想通过《学衡》传入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思想界、文学界产生过影响。
伯特兰·罗素的名字,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的一生,令很多人羡慕,不仅仅因为其寿命长,情人多,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两方面,他都未偏废,而且达到了两个高峰。读罗素的学术著作,冰清玉洁,如不食人间烟火;读罗素的时评政论,则道义澎湃,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都能听到他不畏权势的激越抗议。几乎难以设想,像他这样的纯粹学者竟也会因为不同政见,两次入狱,最后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当时已达九十高龄。百年人生,他始终将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这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相融于一身,肯定很不容易、。但是有罗素这一成例,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个知识分子可以坚持至少可以向往的境界。
本书是集尼采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尼采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尼采自提出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之后,举世哗然。本书提出叩问: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最后用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您一一解答,其中自然有惊世骇俗的狂妄智言,也有心平气和专属于师者的教诲。
在这篇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论文中,卢俊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像,回顾了人类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南: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古共智慧,更因为古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系列之一的《霍布斯的修辞》分册,内中具体研究了“霍布斯的哲学思想”,主要收录了:霍布斯《利维坦》中的推理与修辞、霍布斯的“非亚里士多德”政治修辞学、“教条”对抗“数理”、基督教国家的自然法等内容。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不幸与幸福》与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构成了一种和谐的互补:一方面通过阅读《不幸与幸福》,我们能够更浅显地理解克尔凯郭尔对于自我和“做人”的存在性解读;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克尔凯郭尔的著作被译介到,《不幸与幸福》对人生主题的讨论也能够不断加深——“何谓幸福生命的自由观”、“分裂与和谐意味着什么”,以及“不幸与幸福如何相互成就”,等等。
一部《老子》超过了黑格尔的著作的内涵。本书作者发现,中华文华经典具有与以往任何注释者所注释的完全不同的面貌。 《发现老子》以哲学的整体思维或系统思维为指导,运用美学的系统联想与情境体验的方法,沉浸到《老子》一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章节所指示的实际的情景之中,从而真实地、令人信服地发掘出了《老子》一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章节的至今还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的本来意义,众而展现了《老子》一书作为一部在世界上、在中国也是不可多得的最伟大的哲学著作的真实面目。
《沉思录》为古罗马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包含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是有史以来最的作品之一。全书共12卷,大部分是作者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是作者对于自身生活和思想的私密记录,也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斯多葛派哲学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斯多葛派哲学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且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克林顿称其为除了《》之外,对他影响的书,国学大师梁实秋将其奉为思索人生的经典之作,更多的人则将其视为枕边书,随时取阅。 《沉思录》记录了作者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个人德行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同时要求人们
纵观历史,书籍可以改变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思想》系列丛书将带广大读者领略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开启了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释放破坏之力的潘多拉之盒。《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思想。 如果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不了两页,那么我建议你要先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将一生的西方智慧大作·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会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阅读它,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 如果你想探索人生的课题,并注人新的思考元素,想多一点独立和个性,想学习鲁迅,成为鲁迅式人物,那么你可以阅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鲁迅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精髓是“鼓励人类日渐向上”。
15岁帅气男孩笨·华纳趁暑假在一家鳕鱼店打工,忽然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漂亮女生,邀请他到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去找她,而这个叫莉娜的女孩30年前就已经死了……不明真相的本通过浴室旁的橱柜来到一个仙境般的世界,这里没有四季变化、国籍和炸薯条,连狗也会说话,土著居民大都是早已离开人世的哲学家、诗人、先知……本在莉娜的带领下参加了一次又一次激烈而精彩的哲学辩论,而他并不知道,这些辩论将决定着一位任期长达2500年的总统是否连任,同时两个人的感情也在不断接触中萌生,但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又注定没有结果。
尼采曾经是个让许多人十分痴迷的人。他精神上的高贵、类似自强不息的品性、看问题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于一般的学者。相对而言,他的明显的偏执、狂妄等病态心理似乎不重要了;而且,好象是这样的个性配合他的灵感和天赋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 这位的思想家,他一生中写下很多不朽的著作。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融 会了他毕生的精华,查拉斯图拉其实就是尼采本人的写照。《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正是在本书中,尼采提出了诸如“上帝死了”“超人”等对后世思想界和社会影响深远的思想。 尼采的妹妹曾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