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 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 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 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 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苏格拉底为什么拒绝众人的苦苦哀求,拒绝越狱,勇于赴死? 《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 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 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 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 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 我们还会发现原来《黑
本书是伯纳德·威廉斯的一本文章与书评合集,收录了威廉斯1959年至2002年间所撰写的71篇随笔和书评。威廉姆斯的一个长处是往往比对手本人 善于抓住其思想要害,甚至在别人还没说完话时,就已掌握了对方的论点。本书所收录的书评就展现了他的这些思维和行文风格,他对同时代的经典之作的分析鞭辟入里又不乏新意。他的哲学发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声音,他思维严密又不拘泥于理论成规。本书里的随笔就不同于普通论文的写作,展现出他广博的学识、严密的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本书所关心的哲学到科学、人文学科、经济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问题、犀利优雅又透出幽默的文笔,展示了威廉斯智慧、博学、人道的思想和人格。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 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 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本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初版、特别是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该书的第三版。这次修订的重点是力图进一步摆脱“左”的思想影响,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从整体上重新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由于这个新的版本在指导思想上与初版和修订本都有所不同,为了与之区分开来,我们将其改名为《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初版的主旨是从无到有,初步搭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修订本力图对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学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新编》除了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两颗耀眼的 ,是俄国文学的 代表。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 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欧洲和俄国文史哲各个领域。 哲学思想问题,贯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写作,无论诗歌、戏剧、小说、传记,还是评论。他说自己不是哲学家,但是,他的著作作为整体,所表现和叙述的恰恰就是他的哲学思想。只不过,他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理论阐述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尤其通过剖析人物的灵魂、精神过程来展现来表达。 这部写于1900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棱镜”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 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迈耶·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内容简介马克思的思想 时代,但直接阅读马克思的著作、领悟马克思的思想往往具有一定的门槛,那么阅读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著作不失为接近这位伟人、进入其哲学殿堂的有效途径
本书力图逐句逐段地解释《哲学研究》中的难句;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维特根斯坦的运思过程;帮助读者区分开“维特根斯坦自己”和“持错误看法的人”,呈现出二者的对话过程;帮助读者弄清楚主题和主题之间的过渡;对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学做出总结和评述。
本书汇集了《拉康导读》的两卷本:《无意识像一种语言那样构成》以及《主体的结构》。 《无意识像一种语言那样构成》从拉康 初的理论出发,概括而 地阐述了拉康工作的理论和临床基础。它需要展现这些基础与弗洛伊德的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展现在言说主体中决定着快乐、无意识和能指之间关系的一些重要的元心理学概念的内涵。 《主体的结构》探讨了主体对于能指秩序的依赖性。无意识经验不断地表明它决定着处在精神异化中的主体性的结构本身。若埃尔·多讨论了那些具有决定性的关于主体、客体a和大彼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发展,并以异常清晰的方式阐述了众多基础概念,例如主体、元征、切口、分析行为、幻想及性化……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最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 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西方古典学术史(第1卷公元前6世纪至中古末期)(精)》 卷自约西元前600年至约西元1350年,主要讲述希腊拉丁学术的发生、演变以及希腊、拉丁学术在拜占庭时期和西方中古时期的流布与嬗变。全书首先涉及荷马的史诗研究、戏剧及其他诗歌作品的研究、演说术与修辞学、语法学与词源学、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斯多葛学派、帕伽摩学派、帝国初世纪的文学批评以及古典晚期的希腊、拉丁学术等诸多方面,视野宏远,涵括诸端。在本书后半部分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代表了他的“科学语言分析”。他阐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本书内容是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所讲授的关于色诺芬的课程,经课堂录音转抄稿整理编订而来。全书共含十六讲, 讲为课程导引,施特劳斯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转向色诺芬?第二,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色诺芬? 第二讲的对象是《回忆苏格拉底》,第三至五讲是《齐家》,第六讲转入《希耶罗》,第七讲是《方式与方法》和《雅典政制》,第八讲是《拉栖代蒙政制》,第九至十六讲是大部头作品《居鲁士的教育》。课程始于色诺芬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终于波斯帝王居鲁士,由哲学至政治,由理论至实践,体现出施特劳斯对政治哲人色诺芬旨趣的理解。这是讲课稿,其间有师生的互动,施特劳斯在上课伊始点评学生的文章,学生朗读文本,师生间的辨难问答,虽然理路看上去有跳跃,但 具带入感和亲和力,因为有时候我们会有与发
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 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 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 理论的一系列经典主题, 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论述,已被 为当代 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