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美勒托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人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引进新的神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因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审判,平生次公开演说,为自己申辩。他不接受流放或罚款,因为他坚持自己无罪。他只接受要么无罪、要么死刑的判决。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本书是 柏拉图读本 系列中的一种。
恐怖之物为何令人痴迷?又为何必要?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 费舍的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恐怖主题,更准确地说,是 怪异 与 阴森 这两个概念。20 世纪一些最令人魂牵梦萦、最反常的小说就属于这两种模式。费舍探讨了众多流行作家、导演、音乐人的作品。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马克 费舍将这两个概念定义为激进的叙事模式或 超验的震撼 时刻,要正确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对这类边缘概念进行研究。从这种意义上看来,科技、资本也是这样一种阴森可怖的存在。
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马奈没有呐喊,也不想狂傲自大,他在一种真正的低迷中寻找。没有任何事,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只有一种非个人的折磨指引着他。 这种时代的精神痛苦不仅仅是孤独的画家个人的:就连不理解他的嘲笑者,也在期待着那些令他们厌恶的画作和人物形象,因为恰恰是马奈的画填补了现代人内心暴露出的空虚。 在本书中,法国著名思想家巴塔耶从无意义、无表现性、无主题性、冷漠等方面论述了马奈的绘画艺术特点。在巴塔耶看来,正是从马奈开始,现代绘画艺术拒绝任何与绘画无关的价值。由于马奈的绘画,艺术又回到自身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绘画向着被历史和艺术掩盖的人性敞开。
《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在现代性的洪流中,随着科学摧毁了传统的价值基础,知识和目的之间出现了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没有任何终极目的。失去根基的价值观在自由的观念市场上激烈竞争,谁也说服不了谁。虚无主义早已不是一种偶然的态度,而是我们的时代状况。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温迪 布朗建议我们将目光投向韦伯的两场著名演讲:《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作者指出,一百年前的韦伯早就意识到:学术研究无法回答价值问题,应当严格遵守 价值中立 的立场,大学课堂的价值灌输并不能弥合社会撕裂,政治才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场域。在这个缺乏意义的时代,作者借韦伯的声音,呼唤负责任的行动者肩负起创造意义的挑战,唯此我们才能超越这个时代。
本书原版出自巴黎艾利普斯出版社的 爱哲学家 系列,宗旨为介绍 我们传统的经典 。作者夏尔 拉蒙既是德里达的学生,也是研究德里达哲学的专家。本书延续了他自21世纪以来有关德里达的系列研究,包括《德里达词汇》《德里达:论解构》等。 本书包含两个关键内容。第一,全书以德里达的语言主题为论述对象,讨论其作为 书写哲学 的面貌及特征,具有逻辑性与基础性。结论章也不忘向政治伦理领域敞开。第二,作者怀有将德里达作为 经典哲学家 来介绍的愿望,因为德里达的 理性批判 一直是最 经典 哲学的一部分。作者的巧妙论证还表明,德里达思想的破坏性潜能和先锋性乃是构筑这一经典的底色。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灵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 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他创办的 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 软件包;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 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 、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 和地区相继出
重点聚焦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解释性策略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 第1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医疗实践。在这期间,他治疗了很多中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女患者,正是这些病人的癔症性疾病致使他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2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的几本书,以及其中涉及的有关解释的问题——《释梦》涉及梦的象征意义,《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涉及诙谐的意义,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则涉及口误、过失、遗忘的字词等的意义。 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和早期的童年发展之于神经性疾病以及我们每个人是困扰亦或无忧地长大成人而言的重要性。他的《性欲三论》在1905年发表,从而给精神分析对于性欲发展的重视设定了日程,这部分内容会在第3章详细探讨。 第4章会讨论几例著名的个案研究,它们均带有引人眼球的匿名,诸如“狼人”、
本书没有专注于福柯主要理论文本的特定章节,而是关注了福柯在不同时期的职业、访谈和论文,以及作品中他所关注的问题。 在第1章,作者回顾了孕育福柯思想的智识和政治环境。 在第2章 权力和机构 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权力和反抗的作品,特别是关于社会结构和机构的作品。 在第3章 话语 中,作者讨论了福柯关于话语的自治规则和功能的作品。 在第4章 权力/知识 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挑战知识和真理的常识性地位的作品,以及他关于这两个概念运作方式的理论作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机制中,其目的是排除其他信息。 在第5章 身体和性 中,通过考察福柯关于性的作品,作者关注了福柯理论中权力在身体中被建立和抵制的方式。他记述了性的历史,引发了对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化的广泛研究。该作品不仅对性理论具有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 问题 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 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 纯粹的内在性 ? 根茎 高原、 平滑与纹理 高原直接地处理这一 问题 , 游牧学 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 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
在《导读萨特》中,我会重点讨论我眼中萨特对哲学和文学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他的存在主义和关于自由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了存在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其哲学的始发点。因此我们会以审视占据萨特哲学核心地位的关于意识的理论来开始我们对萨特的关键思想的探索。 第 1 章会解释这一关于意识的理论,并展现出萨特的观点和他之前的哲学家截然不同之处。 第 2 章会检视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所勾勒出来的本体论,或者说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萨特的无神论以及无神论对他的自由哲学的影响。接着我们会检视萨特在他的哲学作品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自由这一概念:存在主义哲学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这也是萨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论证的。 这将是第 3 章的主题。 第 4 章会
本书探讨了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个体、共同体、社会、法律、国家 以及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作者回溯了古希腊以来的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各个阶段最有价值的政治哲学理念,这些理念关乎人类的真实面目、人类生活的意义。作者简明扼要地阐述各家观点,并提出了每种观点遭遇的质疑或现实困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末还贴心推荐了可读性强的政治哲学经典书目。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3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后不久,尼采的研究重心从希腊艺术转向了希腊哲学。他将目光锁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前柏拉图时期。尼采深信,二者在精神上同源,共同造就一种真正能够统率和指导人生的文化。他依靠流传下来的残篇断简,尝试复原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群像,带我们走近和重获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本书和《悲剧的诞生》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希腊渊源。
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最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最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什么是批判:福柯文选Ⅱ》结集的文章主题是关于批判,批判是在哲学周围不断成形、扩展、再生的,它指向一种未来哲学,或者暗示着取代所有哲学的可能。对福柯来说,批判的重要性在于:试图弄清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使启蒙这个问题 即权力、真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任何历史时刻。
本书的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为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建人。本书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弗里德里希 尼采是19 世纪具有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以极富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宗教、道德、政治、哲学中的基本困境,并提出新的建设方案。尼采的重要思想如上帝已死、酒神精神、超人、谱系学、永恒轮回等,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启发了萨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著名哲学家。 在《如何阅读尼采》中,基思 安塞尔-皮尔逊介绍了尼采独特的写作风格,选取尼采著作中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在公正对待尼采观点的复杂性之外,同时以独特的方式整理呈现给读者,引导、激发其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