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本书将罗素原著七十万字的内容凝练为不到二十万字,既保留了原著中重要的思想观点与分析论证,也更贴合当下读者快速掌握、理解经典的阅读习惯,便于读者从多方面把握本书的精彩内容。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 它们不是家中的 毛孩子 ,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 同伙 ,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福柯是当代世界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雄心勃勃地试图对整个西方文化做一种全景式的勾勒:从希腊思想到20世纪的自由主义,从哲学到文学,从宗教到法律,从政治到历史,他无所不谈。他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与酷儿理论等各种时代思潮,其思想辐射力超过了任何一位当代思想家。 在本书中,汪民安教授从理性/疯癫、话语/知识、权力/身体、伦理学/美学四个维度,深入而清晰地论述了福柯的总体思想。作者考察疯癫与非理性、考古学与谱系学,揭示福柯对规范的逾越、对诗意的渴望。福柯以权力理论闻名于世,但在作者看来,他研究的总的主题不是权力,而是主体。他旨在探究:今天的主体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说,欧洲两千多年的文化发明了哪些权力技术和权力/知识来塑造出今天的主体和主体经验?福柯
本书是中文世界最为人熟知的福柯作品。 罗兰 巴尔特说,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 自然 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阶序,科学发展有赖于学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推进。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巴什拉认为,科学的历史并非线性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断裂。 在《科学精神的形成》这部经典作品中,巴什拉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呈现了科学精神的明与暗:一面是被科学家奉为正统的 科学史 ,另一面则是在科学活动中仍有影响力,却被否定或压制的 非科学 因素。通过打捞出被正统科学史压制的无声知识,巴什拉让读者看到,在貌似客观中立的 科学 中,来自语言、文化、历史的偏见,会以 认识论障碍 的形式一直影响人类的心灵。
本书是一部深刻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布迪厄认为,学术界并非一个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的领域,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交换的社会场域。学者们在其中争夺资源、地位和认可,而这些争夺往往受到他们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学术界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学术界的层级和分布反映了 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他强调,要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就必须 表面的学术成果,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资本的运作机制。本书揭示了学术界的内在逻辑和矛盾,也为理解 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
本书讲述尼采本人化身的觉者 查拉图斯特拉 向世人传道的四组经历与教言,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西方哲学走向现代的里程碑;哲人思想的雄心与枢机,如 超人 上帝死了 价值重估 权力意志 永恒轮回 等,都在书中整体而正面地展示。同时,这部诗体散文有别于过去哲学的论述风格,以箴言的面貌呈现,当中既有哲意的激荡,也有婉美的抒情,俱是共赏的名篇,自19世纪问世起就被公认为极具思想性与批判力的瑰奇之作。
本书根据1976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而整理。书中,福柯为我你勾勒出 不正常的人 的谱系。 不正常的人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到底从何而来,他在历史上的祖先是谁?我们依据什么判断人的不正常呢?正常和不正常的标准来自何处?福柯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且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从托马斯 阿奎那到笛卡尔、斯宾诺莎,再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 详细叙述了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16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生平故事。 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奥的哲学思想!通过哲学家的生活来探究哲学理念,深入浅出地将艰深的哲学知识通俗化,展示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希望读者都能因此爱上哲学。
本书是一部以诗体创作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公元2 14年间,是西方部系统阐述天文学理论的著作,比托勒密早了近100年。本稿共五卷,内容系统、丰富。卷介绍了宇宙的起源及其构造,列举了各种星座,介绍了地球上的南北极圈、赤道等概念。第二卷系统介绍古罗马的天文学理论,即十二星座的分类和宫位系统。第三四卷主要介绍星座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五卷主要是关于行星的理论。本书对我们了解古罗马人对于宇宙的认识、研究天文学发展史是重要的文献,同时,本书以诗体写成,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本书在内容上接续前著《铃木大拙说禅》,以日本人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自然与禅,自然与日本人及禅的相遇,由此产生出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 书中介绍了铃木大拙的禅学观及其历史演变,对希望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的背景下禅的概念的人是有价值的。将对禅的热爱和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那些方面 俳句、茶道、花道 融为一炉,日本这些具有悠久传统的生活艺术,深深扎根于日本现代的生活之中,也使日本人以自然为伴,与自然为友,此书展示了何谓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艺术观,它们与禅有着怎样的互相联系与互相成就 相关评论或推荐: 这是一本你读到最后一页却永远读不完的书,你会不停地回过头来寻找更多的东西,然后找到它。这本书以陌生的方式覆盖了我们熟悉的领域。 《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 在铃木博士的这本精美的书中.
《蒂迈欧》是西方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既讲述了亚特兰蒂斯陨落的传说,又探讨了自然宇宙的起源和结构,还通过宇宙的创建展现出道德和美的价值。然而,这部对话也因其文本结构的复杂和思想观念的深度,常使读者望而却步。如何融贯地解释《蒂迈欧》的文学性和哲学性,如何理解宇宙与道德的关联,便成为历代解释者的难题。 T.K. 约翰森教授的《柏拉图的自然哲学》,就是解读《蒂迈欧》的典范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目的论的进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和严密的哲学论证,深入探讨了柏拉图对宇宙的构想。约翰森教授不仅阐述了柏拉图如何用自然哲学来阐述伦理观念,还令人信服地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如何起源于柏拉图的著作。本书不仅填补了古代哲学研究的重要空白,对柏拉图哲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
本书根据1975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而整理。福柯勾勒出社会 惩戒 权力的草图,并勾画出运用于人口、生命等的 生命权力 的轮廓。在建立权力 谱系学 的尝试中,福柯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进行分析。主要论述权力与规则、历史与政治话语、战争和统治权、关于各种起源的叙事、民族的发展、从统治权到对于生命的权力,等等。
罗兰 巴特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和文学批评家,甚至可以说他是20世纪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传奇。他的写作生涯贯穿了符号学、叙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新的理论流派。他因独具一格、优雅睿智的批评写作风格而享有作家和文人的声誉,并以边缘和前卫的批评姿态获得了经典的地位。 汪民安教授在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了罗兰 巴特的思想轨迹。罗兰 巴特是现代思想的交会点,作者将其思想放置在20世纪后半叶充满争论的法国思想图谱中,将他和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人的思想进行对照,这既是对罗兰 巴特思想的总体呈现,也是在一个更宽泛的角度对当代法国理论的勾勒。此外,作者特别强调了罗兰 巴特对人文科学的巨大贡献和留给后世的丰富遗产。就如同罗兰 巴特宣称的 文本的快感 一样,这部力图解读巴特那些不朽之书的作品,读起来也令人充满快
nbsp nbsp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De Anima)是古代世界部系统地、科学地探讨人类灵魂的本原地位及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活动的著作,也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重要的核心文本之一,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论灵魂》采用希腊文 中文对照的形式,在翻译上尽可能忠实于希腊原文,参考了传统上比较重要的英译本、中译本以及新近出版的英译本和部分研究文献,并随文提供必要的补充、注释和说明,力求提供一份流畅好读、相对清晰准确的中译文。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一样,古希腊是轴心时代的思想重镇之一,重磅思想从此发端,缔造了两千年西方文明。古希腊人的城邦生活充满哲意 他们热衷于散步和交谈,对万物、宇宙的奥秘刨根究底,哲学论辩无处不在。 本书诞生于哲学圣地那不勒斯,并且脱颖而出成为畅销欧洲、影响三代人的哲学入门读物。作者以非线性的方式和风趣的口吻介绍了29种哲学流派(或哲人)以及9个现代怪人的生平和思想。他们如此相似,率性真实,语出惊人,既清醒又疯狂。作者将他们的奇思妙想、生活趣闻编织成轻快小品,洋溢着快乐的气氛,让每一个阅读者都能从古希腊思想中找到独特的快乐法门,在哲学的坐标系上定位自己。正如罗素所说: (古希腊)既有智又快乐,通过有智而变得快乐。
“哲学是活的生命。”“哲学史就是哲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 。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一讲,有助于我们 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