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 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影响;演绎了庄子一生行迹、思想形成过程、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及其对时代与人性的冷眼旁观与独特评议,复活了一个傲视王侯一身骨气、学无不窥超越百家、卓然自立于整个战国时代乃至人类精神世界至高处的至人庄子形象。 庄子看透了战国谜局,也洞察到变局对人性和文化的戕害。他不卷入时代,自觉置身局外,以超然的姿态,在他自身克服了他的时代。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在《刻意》里,庄子对世间一系列刻意的社会价值观念,一一加以批判,觉得这些不是修道人所为。因为刻意就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但是真正的圣人、道人,他是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东西的。《缮性》里,强调的是内修,怎样修身养性。
他是诸子百家人,也是影响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又必须,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涉及秦诸子人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我们今天能够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继承点什么。
中国的经典诠释有自己的特点,其开放性不仅在于不断容许新的经典出现,而且在于不断容许不同的解释并存。经、子之学的经——传——记、经——说、经——解及注疏的方式,并不是封闭的、教要的,也没有限定诠释者,相反却给诠释者提供了改变精神理路、发挥微言大义的场域。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地寓含、加入了诠释者的创见。加上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中国经典及其诠释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的余地。中国经典诠释的特点,不在于语言文字的铺陈、雕琢和知性系统的建构,而在于与圣贤对话,去感受,领悟经典,创造新的经典或新的理路。以人为本,以道德为中心,是中国经典诠释的特色。中国经典不仅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代,它可以促进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诠释与转化,为现代化的精神文化提供营养。我们选编的内容涉及的经典著作约三
《易经》位列《十三经注疏》之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而又成熟的经典。其内容涵盖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情境,展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本书是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傅佩荣教授将《易经》的六十四卦视做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并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在解读中,作者参考了传统注疏与历代学者的译注成果,同时又力求将其通俗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阅读本书,开启《易经》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读者必对此心领神会,达到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
《宋明新儒学略论/旭日·中国文化丛书》从先秦儒学出发,厘清儒学之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涉及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黄宗羲等儒学代表人物,从历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宋明儒学,颇具新见,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家”或“新儒学”,在日本也有时被称为“新儒教”。“儒家”、“儒学”、“儒教”都是古代文献中使用过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处;而就其分别而言,大体上可以说,“儒家”的用法可强调其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分别,“儒学”的用法强调其作为学术体系的意义,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所习惯使用的“儒家”、“儒学”,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换言之,“儒学”、“儒家”是指你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传统。如冯友兰说过,在历史上,“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反映出中国学者注重把儒家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 “新儒家”或“新儒学”的提法,就现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冯友兰的著作。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
《新解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好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老子帛书异字通训》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两种写本为底本,相互比照,并参以他本择善而从,在此基础上,对过去未曾出现过的异字进行系统的训诂,给《老子帛书》的研究者和读者去除了阅读障碍,有助于对《老子》本义有较为正确的理解。该书训释较为严谨,引据详尽周密,坚确可信。其研究成果关系到对《老子》本源的研究,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文字依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的语音、文字演变作出了独立而又突出的学术见解。
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壬辰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宏达先生所说,南先生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 《点灯的人》由代序和正文组成。我们选取刘雨虹老师所撰《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的部分内容作为代序。正文包括5部分,其一为“追南师影”,选择了9篇文章,作者分别是与南先生较为亲近的马宏达、周瑞金、林曦、杜忠诰、吕松涛、古国治、闫修篆,或从宏观上概括南先生奇特的人生经历和殚精竭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德,或追忆南先生对他们的教导与影响。其二为“忆南师情”,选择了15篇文章,作者们通过追忆与南先生的交往,表达对南先生的崇敬与追思。其三为“感南师铭”,选取了24篇文章,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作者们虽未与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