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内容提要:先生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谨慎深思、曾参勤勉进取、子游胸怀天下、宰我巧言善辩、子贡通达灵透……他们提供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便是学习《论语》有效的方法。台湾地区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倡导“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他从孔门十弟子的独特视角切入,使读者可以更为完整地认识《论语》和孔子。
本书是"鉴赏辞典品牌再续新推古典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共设文本篇、主题篇、名言篇三部分,共收鉴赏139篇。其中文本篇包括原文、注释、鉴赏三方面。原文采用明代华亭张之象所刊王弼注本(浙江书局本)为底本。主题篇包括按相关主题汇集的原文及鉴赏两方面,并大致按照《老子》的思想脉络编排,如"道法自然""道立于一""天地之教""复归于朴""道动以反""阴阳巫卜""变易之常""体认道妙"等等。名言篇包括名言所在篇目的全文及对名言的鉴赏两方面。本书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代式的评述、探讨与赏析,文字流畅,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文中还穿插了历代学者对《老子》的注释与赏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在《刻意》里,庄子对世间一系列刻意的社会价值观念,一一加以批判,觉得这些不是修道人所为。因为刻意就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但是真正的圣人、道人,他是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东西的。《缮性》里,强调的是内修,怎样修身养性。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尝试言之”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内容推荐 本书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五行论等进行了补充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作为《董学探微》的补充。另外还收录了《董仲舒评传》,对于董仲舒的生平和著作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象山语录》为陆九渊的多名弟子所记汇编而成。《语录上》为傅子云和严松所记,《语录下》为周清叟、李伯敏、包扬、詹阜民和黄元吉所记。由于是多人记录而成,风格不一,又由夹杂了许多方言口语,以及一些没有头柄的话,使人读来不免有摸不头脑的感觉,所以《象山语录》中许多关于陆九渊思想的材料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次注释的《象山语录》,以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为临本,其中个别歧误处依据文义和陆九渊的思想酌情加以改动,以使陆九渊思想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
将上古区分为神话和信史,并加以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重要的实践之一。 神话 古史 话语系统对立互补、缠绕共生的关系及发展过程是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与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面相,但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本书在重勘 神话 进入中国学术界过程的基础上,探寻 神话 古史 话语的呈现方式、研究方法及历史价值,挖掘其潜藏的思想性因子及可反思之处。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一概念来自福柯。福柯对权力的了解很有创见,他不像过去的人只注意权力在大的、公开的场面的展示,同时也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所收王汎森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心态方面的12篇专文和一篇附录,即旨在从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和展示"政治"、"道德"、"权力"等各种力量,如何同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深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并发挥意想不到的影响。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的另一个主轴,是"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通过对各类文献或团体的考察,展示道德意识呈现的方式与转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海报: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们经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迟钝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形成过程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
《古代呼声》收文九篇,作者通过考察先秦文献中闪现的民意、重生、和平等思想,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