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鬼谷子》是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理论著作。本书对原作做了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皆附有提要以解析、导读,并精选了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涵盖管理、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逐篇阐释、解读,用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鬼谷子的智慧谋略。
《图解王阳明心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及其重要启示与深远影响。在如今这样一个生活日趋繁杂纷乱、心灵日趋疲惫不堪的时代,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领略王阳明心学智慧的精髓,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走出心灵的黑暗与迷茫,获得成功
阴阳家所倡导的阴阳五行观念自西汉时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无所不在的文化要素,故欲了解中国古代的宇宙图式、政治运作、制度设计、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乃至身心修炼,则不能不对阴阳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有所认识。本书上篇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主轴,辨析其发生演变之源流,及其对儒学、易学、医学、仙学、理学之渗透,明其道而述其学;下篇则选择星占、风水、相人、算命四种术数加以扼要之介绍,窥其术而析其技,裨使阅者能得阴阳家和阴阳五行思想之大略。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易余》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方以智的易学代表作,是先天易学、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结合的典范。是书不仅提出了 一分为三 思想,而且近似于西方哲学的论证推导,迥异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卷,卷首有《易余小引》、《三子记》和《易余目录》,后附《象环寝记》。 此次增订,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增加了导读、后记,便于读书更好了解和利用《易余》一书,以及修订之原则。二是参照底本细校一过,并参考其他整理本、学者对《易余》相关篇章的具体研究成果,订正了初版标点、识读的疏漏。三是对《易余》一书引用前人的书证,参加相关通行本,细核一过。
本书是研究魏晋玄学的重要参考书,为汤用彤先生在1938年至1947年十年中所写的八篇论文和一篇讲演记录稿合成的文集。 作者钩沉描绘出魏晋思想的变迁、发展之迹,既凸显了本期思想之特质及其内在的发展理路,又注重其与前期思想间的因革损益。 自用彤先生始,学界统称魏晋思想为魏晋玄学。
本书引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讲礼、乐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的流弊,由历史上的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证明天地间的人情、事理、物象不是固定不变的,更讲透了人生舞台所上演的循环往复的因果。又加以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等经典,由苏秦、张仪的故事分析人才与世局的关系;以 六正 (即圣臣、大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来讲为臣之道;借 七恕 (为人君的七种恕臣之道)来讲为君之道;举反派六臣(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来讲防邪之道;后列举众多史事讲忠奸之辨,说透了君臣关系和君臣相待的道理。后新增一篇《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是二〇〇三年南先生关于纪录片《去大后方》拍摄前的谈话,甚是珍贵。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鼻祖王诩的代表作,用晦涩难懂的话语记录了古代纵横家的权谋策略,书中关于识人、攻心、谈判的技巧在今天仍然很实用。百万册畅销书《鬼谷子的局》作者寒川子,从《鬼谷子》中精选99句实用口诀,总结纵横术三大法则,搭配大白话解读,让你轻松领悟两千年纵横家智慧,像纵横家一样识人攻心,无往不利!
本书是王邦雄教授对老子哲学的精研解读,是一部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阐释深刻哲理的大家小书。全书赋予老子哲学系统的理论结构,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源流出发探究《道德经》的真实义理,结合《道德经》原文,解析文本内涵,并辅以作者丰富的个人感悟,将经典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旨在求得贴切而恰当的理解,可谓 用生命去解读而有的智慧结晶 。
《吕氏春秋》云: 得道者生以长寿。 现代人也越来越重视养生。 被誉为 万古丹经王 的《周易参同契》,是一本求生求寿求发展之书。加上久居仙都楼观台的当代道学大师任法融道长,结合自己多年修炼的切身体验和对道教养生理论的长期研究,对《周易参同契:》学术体系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而明白的阐释,为人们了解生命与养生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 该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炼丹文献,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 法先王 的同时,又主张 法后王 。孟子创 性善 论,强调养性;荀子主 性恶 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杨倞注本。
《圆觉经》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借答复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等十二位菩萨的提问,为众生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一直以来被当作指导修行的经典,也是帮助人们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 南怀瑾先生讲述《圆觉经》,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引人入胜,不仅为初学者扫清了文意理解上的障碍,更以过来人的立场详细解答修行乃至人生中的诸多困惑和迷茫,对习禅和参研佛法者多有助益。至于修成了佛之后又当如何呢?南先生的旨归仍然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反复告诫大家,修行如此,做人亦当如此。
本书用白话通俗的方法介绍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优秀品质和非凡智分体现在《道德经》中,理解老子就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与源头。本书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前承传其本义的重要性。文字简练、寓意深邃,没有偏见,不带私心,让人们在不浮躁、不狂妄中悟出真理,为普及博大精深的老子思想和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具有非凡的意义。
陈鼓应是庄子研究著名学者,本书是他研读《庄子》的心得。这本小书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 生活篇 借助《庄子》一书的 夫子自述 和庄子学生的散记,尝试解开可靠传记材料无多的庄子的身世之谜。 生死篇 借 蝴蝶梦 探讨庄子的物我两忘、人生如梦的死生和谐观。 终结篇 比较研究了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趣别志。 思想篇 则分别讨论了庄子哲学中的各种涉世之道。向来被视为玄奥的《庄子》在作者笔下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本书语言浅白说理透彻,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南怀瑾与彼得 圣吉》收入了南怀瑾先生与彼得 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
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老子新校释译》。《老子新校释译》以通行本即王弼本《老子》为底本,结合新近出土诸简、帛本,考订其文、辨察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力求准确、深入地呈现《老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运思特点。以此为根据,作者删繁就简,略去了大量的引证和考辨,撰成本书。虽然是简本,但原书的特点 对《老子》经文的校订,仍被继承了下来。而且精简篇幅之后,《老子》蕴含的义理更显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禅宗与道家》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 禅宗与佛学 ,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惠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 道家与道教 ,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稻盛哲学的核心是 人生方程式 和 判断基准 ,作者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妙,《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分为四部分,*部分 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 ,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 阳明心学 和 稻盛哲学 。第二部分 以心为本 ,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 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第三部分,阳明心学的 致良知 、稻盛哲学的 敬天爱人 ,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关于人们对 阳明心学 稻盛哲学 的几点疑问,作者作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