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四书五经 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本书在确保原文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原文作了题解、注释及翻译。题解是对文章主旨进行了总结与阐释,让读者理解更深刻。注释是对原文中的疑难点加以注解,让读者了解的知识更全面,理解更通透。译文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并请学术顾问把关翻译质量,精准简练,轻松读懂经典。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由四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由朱自清先生讲解文学常识、语言艺术审美;第二部分由沈从文先生讲解具体写作方法和技能;第三部分是朱自清、沈从文两位先生为学生开的阅读赏析课;第四部分选用了沈从文先生作为创作者的一篇独白。附录部分,则是西南联大各系学生必修课《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的课文精选,其中包括朱光潜、鲁迅、王国维等大师的作品。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 子学时代 秦汉儒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道学 清学 ,系统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本书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慧琳音义》是唐代慧琳所撰的一部收录佛经疑难字词的音义书,有很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本书以字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慧琳书中所收录的文字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包括上编(理论)、中编(考辨)、下编(字表)三部分。上编重在理论探讨,主要考察《慧琳音义》各版本文字差异的原因、异体字、分化字,并且对汉字字际关系理论进行总结补充。中编,选择《慧琳音义》中收录的近500组文字,分别考辨了其间的字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同时考证了慧琳书中的部分疑难未识字,考察了所沟通的一些文字在其他 字书 中的收录情况和在真实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梳理了部分形体或构件的历史变异轨迹,也辨正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部分疏误。下编是《 慧琳音义 所释文字整理表》,将考辨的结果以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方便相关的研究。本书的出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
《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个性、**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即理 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是 阳明心学 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