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印度教经典之一。意译《世尊歌》。原属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6篇《毗湿摩篇》。 《薄伽梵歌》吸收了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是吠陀的牺牲崇拜,奥义书的“梵我”理论,数论的二元论和瑜伽实践等。 《薄伽梵歌》与奥义书、《梵经》齐名,通常合称为吠檀多“三经”,它们分别代表着吠檀多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薄伽梵歌》继承“梵我同一”理论,同时吸收其他哲学观点,这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阶段。《薄伽梵歌》在印度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吠檀多哲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摩诃止观》,原名《止观》,共十卷,是天台部之一,为天台宗大师智顗晚年很为圆熟的止观著述。这部书是智顗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书中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实践与体验,并以五略十广之分法,详说止观之实践。此书被奉为天台优选法门实践的指导书,盛传于中国历朝乃至日本。
20世纪初期,作者的丈夫考门先生因而倍受煎熬,夫妇二人一直相互支撑,凭借虔诚的信仰和巨大的毅力一次次渡过生命难关。《荒漠甘泉》与《黑门山路》记录的便是他们在这个艰难时期的心灵感悟和真实体验。 《荒漠甘泉》详细记录了作者一年当中每一天的生活感悟,组成365篇短小隽永,鼓舞安慰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苦难、忍耐、信念、爱心、安慰、反省、坚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