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 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中国流传极广、家喻户晓的传奇佛法经典《心经》,全文260字,却是公认的"佛法核心"。 本书与其他佛法书不同:作者费勇教授,潜心研究心经二十多年,突破性地将《心经》智慧与日常生活融会贯通,让您读懂《心经》;通过精彩纷呈的解读,将《心经》真实原意与精髓展现在您面前,无论您是否有宗教信仰,阅读本书都将受益匪浅;特选原汁原味的《心经》版本,原文注音,译文通畅,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修心、养心、静心的修行。 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心经,轻松汲取佛法核心智慧,内心强大平静,心累一扫而空!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 2》 铃木俊隆禅师的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初心”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他
神灵崇拜是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它是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点,作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贯穿于社会实践,成为民间百姓的基本思想资源,也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和祈祷对象,宣泄痛苦和欢乐。他们深深地明白,一切神灵都是虚幻的,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其存在。在民间文化世界中,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神性的色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寄寓着他们的理想和情怀;他们在塑造神灵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自身,让所有的灵魂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与他们共处。与世俗生活相比,神灵崇拜系统是天国的盛宴,关照人寰,构成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空间。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是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观世音绝不仅仅是佛教所专有的一位菩萨。 观世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积累由历代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她深入到戏曲、小说、诗词、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 所以,无神论者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研究观音,写观音题材的戏曲和小说。 这部观音小说,有两个特点: 是继承了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历代观音小说原有的故事梗概——因为作者主张现代人写历史题材,不要滥改历史作品中人物的原型,而应在“老汤”里煮出新口味。 第二是塑造了小说人物的新形象——以传统的观音故事为主线,揉入了大量的古代戏曲、小说、笔记和民间传说中有关观音的情节。例如,观音和龙女,历代的观音小说,都重复着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龙女犯了天条,被赶出龙宫
观音传说源于人们对观音的尊敬和信仰。在佛教中国化的文明进程中,在历史沧海桑田的更达变革中,广大老百姓怀着惩恶扬善、除旧迎新的愿望和理想,用朴实、善良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观音传说。 此书取材于民间故事,荟萃了古今传说。叙述妙善如何历尽艰辛与磨难,终于修炼成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观音菩萨之故事。旨在传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行于无疆、止于至善之道理。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佛教从汉末传于中国,至唐朝达到鼎盛。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佛教,将它的地位置于儒教之前,并提供巨额资金,调集全国佛教界的精英人士,全力支持玄奘完成了佛经翻译工作。女皇武则天登基后,更是信重佛教,竞不惜万金之躯,以弟子礼,跪迎神秀、慧安等高僧。由于历代君王推重、礼敬佛法僧“三宝”,所以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大都精通佛法,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虽是俗家弟子,悟境不在一般高僧之下。他们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佛经中汲取的灵感。他们将禅的空灵和诗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铸就了各自艺术生命的辉煌。不仅文人学佛,高僧也同样学文,所以大唐二百余年,涌现了众多诗僧、画僧,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至宋代,佛教不及唐朝鼎盛,但佛家文化仍很繁荣,文人学佛、高僧习文的风气仍上追
这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书,,是一本每日可用的实修手册。“我们的身体就像地球”,周围的,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事、行动都能影响我们;目前的、过去的,别人做的、想的,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同样,我们也会影响别人。通过祈愿,我们不仅满足了日常的需求,也与更高的“我”紧密联结。书中提到祈愿与身心的关系、祈愿对于治疗的功效,附录中的精美祈祷文和禅修练习,更进一步帮助我们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中讲述了他跟随印第安老人唐望学习巫术的过程。他在书中详细地指明,培药特、魔鬼草等能够致幻的植物是如何打开了他的“知觉之门”,让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本书记录了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出版之后重返墨西哥,继续存唐望的指导下学习印第安巫术的经历。
芒鞋踏破,何只在道人脚下, 江湖无限,何只在云水生涯, 只要您能行于足下、另换只眼,就自有一番风光现于当前。 本书所写的种种缘于作者这些年在中国大陆、日本的游历,普通人眼中的山河大地,更是禅家眼中的境界现前。 从泸沽湖的独特骄傲,到蒙古草原的深远寂寥;从青藏高原的让人敬畏,到长江三峡的流逝之叹;从日本秋枫的绝代风华,到京都古寺的寂静;从隐于台北闹市的小茶室,到隐于阳明山的食养山房……虽然是不同的际遇与风景,却都有着生命的触发,也印证了过往所契的真实与虚妄,而无论所写是人文、是禅思,更都不离那如斯面对的行者基点,也愿有心人在看似抒情的笔调中,仍可体得这宗门如实锻炼的本质。
刘曼著的《魔杖与阴影》是 系统研究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巨著《金枝》及其在西方影响的论著。全书以西方对《金枝》评价迥然的两个词——“魔杖”与“阴影”为线索,考察弗雷泽的思想渊源与学术旨趣,探究《金枝》的主题观念、表现方式、巨大影响,较全面的呈现了《金枝》在西方的接受境遇。对神话学、人类学等领域研究者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