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它是由禅宗高僧写成。它的特别在于不仅生动再现了释迦摩尼成佛的人生经历,而且通过一个个故事,清晰明了地讲述了佛法。在这本书中,读者绝不会读到高深莫测的名词、理论,只能感受到最直接、最直白的人生导引,如沐春风。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 精选 之举。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罗伯特·贝拉的人生收官之作,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书号:9787301352274 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定价:11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最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
本书在征引、研读、领会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涉及世俗化理论的发端、酝酿和发展、完善过程以及各学者、学派的学术重点,也关联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主要论题有启蒙运动时期宗教衰落命题的理性主义阐释和目的论预言;经典社会学者对世俗化理论的奠基和推动;宗教社会学研究从类型分析向以世俗化为主题的变迁模式转型;新经典范式建构与完善,以及关于现代性、多元化、宗教对话等时代课题的学术讨论;范式视角中多维度分析、理论整合及转型;全球化时代语境中对世俗化论题的重新体认和发挥。世俗化是重要的社会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种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关涉宗教在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西方世俗化理论研究对宗教中
“ 中 的东西就是招致持异论者。”恩斯特·布洛赫著的《 教中的无神论(恩斯特·布洛赫选集)》聚焦“元 ”,即“遗产中的 ”,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 无神论”观点,能给 读者一个布洛赫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全景概貌。人类的 功能在于自身的希望中,“哪里有希望,哪里也有 ”。因此,问题不在于在 与非 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在有神的 与无神的 之间作出选择。因此,“只有一个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 徒,只有一个 徒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无神论者。”布洛赫所倡导的“ 无神论”的目标就是进行没有 者的 运动,扬弃有神论和无神论,将 建立在对没有神的弥赛亚王国的信仰之上,重建马克思“自由王国”意义上的“没有神的希望王国”。
继克里希那穆提、之后,又一位智者之书为我们点亮人生的智慧之灯。作为全球的禅师,阿姜查被称为我们时代的智者,他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困扰我们的最深奥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活着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归宿是什么?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这些近乎的问题,在《这个世界的真相》中都能找到答案,在阿姜查看来,这些问题只是存在于呼吸之间的简单问题。如果你能呼吸,你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的书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以一种格外简单的方式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在都市中奔波、劳碌的人们能轻易地发生对接与碰撞。他的书,是献给都市心灵的田园牧歌,是进入疲惫心灵的一捧甘泉。
《宗教心理学》关注宗教心理学经典名家思想,重视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整合,论及中国宗教和社会心理关切,为建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而努力。本书是第五辑,内容涵盖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传统名家的宗教心理学思想,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佛教互联网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宗教与社区心理学以及宗教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十卷本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是西夏佛教文献中有典型意义的一种,原为中土撰述,是流传至今影响 的一部禅仪著作。该本在宋代为西夏惠宗秉常(1067~1086年,署皇太后梁氏共惠宗皇帝)御译,元朝又重新刊刻,存世本分散收藏于海内外各地。 杨志高著的《慈悲道场忏法西夏译文的复原与研究(精)》利用中国、俄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地的《慈悲道场忏法》西夏文本, 限度的缀成完本,这是目前西夏佛教文献 复原的典籍。这种基础性研究不仅可深入认识《慈悲道场忏法》的源流和翻译过程,也可加深化西夏语言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西夏在翻译佛教文献时特殊元素的考量。这既有利于加深对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认识,也有益于梳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交流的某些特点。同时,西夏译本的复原将会有助于推进西夏文献研究从微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