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道藏说略(增订本)》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三洞四辅”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藏密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一部分和藏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是印度藏密教的简单移植,而是佛教文化和本土宗教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结果,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藏密本尊》,采用汉英文对照,图文结合的画册形式,重点介绍藏传佛教中比较重要本尊和护法神,包括金刚持、金刚萨唾、时轮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集密金刚、大威德金刚、吉祥天母、大黑天、金刚亥母、马头金刚等,它们的形象各不相同,有善相、怒相和善怒相兼具的,充分展现出藏密文化的独特风采。
汉文《大藏经》是汉译佛教经典与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撰写的佛教著作的总汇,卷帙浩繁,内容赡博,所涉及的领域也极其广泛,是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宝藏。本书系统又详尽地考释了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的源流及大略,内容分经录、教史、传记、宗系、纂集、护法、地志、杂志等八大部,共收录佛教文史类典籍二百三十部二千四百五十八卷。
《杂阿含经》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也是我国古籍中的珍品,同时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等学科的必研经典,但此经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次第颠倒、缺失、误补等现象。本书对这部重要经典做了整理、点校和注释等工作,填补了该学术领域的空白。 《杂阿含经校释》主要成绩有三:(1)编类补佚、勘订足本。依古例重编类目、还原卷次;以近十种刻本为校本,辅以汉巴经论,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译补两卷佚经。(2)汉巴精对、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异本、有部阿毗达磨、有部律书等文献,互参汇注,不避不漏,集为词典。(3)南北相较、证其同源。全面、深入比较研究汉巴早期经论,显示南北阿含实出同源。 全书工程浩大,作者倾二人之力、尽十余年告成,填补了原始佛教研究领域的多项学术空白。不仅恢复了《杂阿
本书利用文字解析、国内稀见照片、手绘图片等多元化形式,全景呈现印度佛教造像艺术自诞生以来,五百年的历史脉络和风格演化。再现了佛教律典中的袈裟(三衣)、僧祇支、裙、带饰的形制和披着方式,贵霜时期犍陀罗、秣菟罗及阿马拉瓦蒂等地各具特色的发展面貌,笈多王朝时期和波罗王朝时期佛衣风格的变化和特色,以及古印度佛像服饰向中国的传播。详略得当,图文并茂。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炁体源流 道家养生经典辑录 增订新版(全2册)》 中国古代关于道家的典籍繁多,一般人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尽观全貌。本书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如《道藏》等诸多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以及精准实用的注解。为普通人了解道家文化、修身养性,省却不必要的参访功夫,实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繁体竖排。此次再版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许理惠道长主持修订,增补米晶子道长的手稿,修正旧版存留的诸多问题。“炁”化三清,“體”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书名故曰《炁体源流》。
佛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说法,佛陀在成佛之前经过无数次转生,在每次转生中积德行善,最后涅槃成佛。因此,佛教文学中含有大量的佛本生故事,其思想根基是业报和轮回转生理论。在无数次转生中,佛陀或转生成人、神,或转生成动物,因而佛本生故事的内容很丰富。这些故事大多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从历史角度看,提供了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具体细节,也是研究印度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 《佛本生故事选》译自早期佛教巴利语经藏中的《本生经》,后者正是这样一部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本生经》中的故事可以分为八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智者故事、道德故事、世俗故事,采用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首 部专著,也是国际学术界对奥义书进行研究的部头最大的一部作品,包括第一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然的精神”、第二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自由的精神”、第三卷“奥义书精神的历史·本真的精神”、第四卷“奥义书的观念与实践”、第五卷“奥义书思想的影响”。不仅对主要的奥义书参照梵本进行了重译,尽量根据学界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弥补旧译的不足;而且对奥义书思想与吠陀、梵书思想的源流关系,及其对印度各教、各派思想(尤其是数论、瑜伽派和佛教)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详尽的分析;并根据思想发展的自身逻辑,对本来十分含混暧昧的奥义书思想进行了细致、精确的疏理、阐释,使其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轮廓,呈现为一个历史的有机整体;还力图阐明推动奥义书
《闽中理学渊源考》共九十二卷。此书考证闽中理学渊源,谓杨龟山载道而南,传罗豫章、李延平,集成于朱子,成就程朱理学建立之功。元明之际,闽中理学由蔡虚斋、陈剩夫诸贤讲学倡述而成一时之盛,中明之后理学后继乏人,沦为末学。自序中阐明其梳理理学在闽中的传衍源流,弘扬先贤学术之宗旨。 此书编例不按年次,而以所考人物师从派系确定序例,首推学派之宗师,继之以门人、交友。各大学派及支系各自成卷,卷首为总序,阐明学派传授渊源、宗师门人继承之序、学派宗旨等。总序后是宗师传记、门人小传。共记载学派一百八十八家,门人及交友人物一千二百余人。 此书采用资料均出自正史、方志、笔记、墓志、档案文献等史料,博采群书,井然有序,考据详核,各家异词,以征引诸家文献为主,以疑传疑,以信传信,不存偏见,体现了其学
书稿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提供。本书于2009年12月曾出过精装版(8卷本),在学界反响较好,书也早罄。图齐,意大利籍,著名藏学家,曾多次到印度、中亚地区、我国西地西区进行等进行考察,对佛教考古和藏区文化有精深研究。魏正中,意大利籍,主要研究新疆佛教、丝绸之路考古等。
本书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佛塔,藏语称“曲登”。“曲”,在藏文中含有恭敬、供养、祀奉的意思;“登”,在藏文中含有的依靠、依赖、依存、支柱、根基、归宿等意思。藏式佛塔的数量众多,藏区几乎在每个寺院和许多地方都建有佛塔,虽然建筑材料、功能、颜色、地点有所不同,期主要形式已吉祥八塔为范本。《走近藏式佛塔》详尽的介绍了各种类型、藏区各地以及国外的佛塔,并已藏文、汉文、英文三种语言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实为难得,值得拥有!
本书由阿图罗·马塞洛·帕斯夸尔与泰奥·戈麦斯合作完成。阿图罗·马塞洛·帕斯夸尔是一位杰出的讲述者,为我们揭开古代众神与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泰奥·戈麦斯则补充了词典部分,为本书收尾,网罗世界各地的文化与信仰,集结所有天神、人物的简介,呈现包罗万象的神话人物,旨在向读者整体展示世界诸种神话,这些神话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高超的方式讲述了众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未褪去光彩。神灵和神话曾经是我们祖先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并孕育了我们的文化。这些神话一方面是我们恐惧和匮乏的寄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正是它们鼓舞着我们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从而使人类得以发展。《神话全书》是一部关于文明起源的重要作品,是一位极好的生活之师,它会教
《中论》据考证乃印度龙树菩萨初期之作。包含有空、二谛、缘起、中道等基本理论。其中心内容是“空”。《中论》不仅为印度中观学派之根本立场,亦为中国三论宗所依据之主要论点。三论宗将其奉为根本经典之一。
吕澂*的《印度佛教史略(精)》分为上下两篇:一为佛在世时之佛教的情况、二是佛灭后之佛教,包括对佛教教义的解析,佛教传播的情况,以及在印度社会背景下佛教的发展情况,用清晰的语言简述印度佛教之历史,是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作。也使人们较好认识印度佛教的基本情况。
北宋惠洪是中国佛教史和文学目前一个的奇才,其著述范围之广,在两宋禅林中可称第一,后世僧人也罕有其匹。其诗文集《石门文字禅》正是他整个撰述理念以及写作内容的集中代表,不仅体现了佛教内部禅教合一的倾向,而且也显示出僧人借鉴士大夫文学传统而交融儒释的自觉努力,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挣扎于出家忘情与世俗多情之间的诗文僧的不错样板。《石门文字禅校注》集义理、考据、文法于一书,是周裕锴教授数十年研究惠洪及禅宗的集大成之作,包含着独特的治学理念,代表着中国当下集部文献及禅宗文献整理的新高度。校勘中较多地使用了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注释中,广泛使用传统笺注古籍的惯用方法,如考证以确定相关史实、人物生平、作品时间、创作背景,注解字词、典故以明诗文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