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道家的典籍繁多,一般人哪怕穷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尽观全貌。本书是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如《道藏》等诸多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以及精准实用的注解。为普通人了解道家文化、修身养性,省却不必要的参访功夫,实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全书繁体竖排。此次再版由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许理惠道长主持修订,增补米晶子道长的手稿,修正旧版存留的诸多问题。“炁”化三清,“體”能载道,“源”乃先天道统,“流”为老君法脉,书名故曰《炁体源流》。
《黄庭经》系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开始流传的一部道家重要典籍,得到了王羲之等古代大书法家及大政治家、大文豪的重视甚至崇拜,对后世道家流派及民间影响深远。本书包括三部份,上篇为《黄庭经阐微》,共四篇文章,讨论两部《黄庭经》的撰成年代,相互关系,并探讨它们的修行法门,及其对汉代《太上灵宝五符序》、《周易参同契》、东晋上清派存思内神守一法、金代全真教以黄庭为主等修行法门的影响。中篇为《黄庭内景玉经古注今译》,下篇为《黄庭外景玉经古注今译》;中下二篇是以全文注、译及校正经文为主。在注释方面,有古注有今注,古注摘录务成子注及梁丘子注全文,亦兼采冷谦、石和阳等人之注。今注则以析述字义、句义为主,其后并有全章之白话翻译。旨在使其简明易读。
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 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 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 林赛的这部《宗教改革史》*版于 1906-1907年问世,旋即再版,1937年又在纽约重版,至今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也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名著。林赛认为宗教改革不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无关的突然爆发的运动,而是一场 肇始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变化 的伟大的宗教运动。他主张研究宗教改革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和宗教背景、路德派宗教改革、德国以外的非路德派宗教改革、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思潮、反宗教改革。
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阐述世界各种宗教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特征。涉及土著宗教,印度教,佛教,东亚宗教,锡克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教义、建筑形式、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等。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描述,清晰的构架,让《DK宗教百科全书》同时兼具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的两种价值。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本书以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 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 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 性。本书依据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而成,由浅入深地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等方面加以介绍,使读者 加清晰地了解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本书为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彼得 贝格尔的全球首本学术文集。文章由两位主编魏德东、钟智锋精心挑选,由贝格尔亲自审定,并撰写了中文自序。本选集系统呈现贝格尔在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文化与经济发展和应用社会学等四个领域的重要的学术贡献。贝格尔的论述具有全球视野,不仅讨论了欧美的宗教变迁,还讨论了种族隔离废除后的南非、东亚的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等。这本论文集既收录了《神圣的帷幕》《多样的全球化》《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同游》等已为中国学界所熟知经典的核心篇章,也收录了《给人民赋权》《漂泊的心灵》《社会学的再阐释》《在相对化时代的宗教对话》等*研究成果。本文集可以作为社会学、宗教学、公共政策学者的参考书,是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的教材。
本书以宋代圆悟克勤大师所著《碧岩录》原文为蓝本,重新进行现代释读,全书收录了一百则富有智慧启迪的公案,并附有百首现代诗歌唱词,让读者能从每则公案当中都都受到启发。全书每一小节的具体结构是:一、具体讲述公案故事内容,其中夹注一些评语。二、对该则公案加以评点。三、附现代诗歌一首,启发读者。本次出版,作者对毎则公案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便于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胡赳赳,作家、文化研究者。马一浮学派第四代传人。
《宗教思想史(套装共3册)》包括了《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全方面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各种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的发展过程,伊利亚德特别注重了那些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宗教思想的创新,突出了人民在遭遇深层危机之际是如何通过宗教的创新来解释、摆脱和化解这写危机的。
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中国佛教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中古时期的黄金时代,而本书更强调前近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性,并希望纠正长期以来对后世佛教衰乱假象的迷思。在该书中,作者描绘了禅宗如何演变为当时的一支主流宗派。这一著作是对17世纪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全面研究。
《贤者喜宴(共2册)》由明朝巴卧·祖拉陈瓦著,周润年译注。 《贤者喜宴》成书于明朝年间。《吐蕃史》是其中专载吐蕃时期历史的部分,该书由于征引了大量珍贵原始史料,且这些史料又多数能与汉文史料、碑铭及敦煌古藏文史料相印证,可以说是记载唐代吐蕃史的最可靠史籍。 《噶玛岗仓史》是其中篇幅最多的一卷,书中以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记述了元朝初年至明朝末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历史及西藏地方史,此外还涉及元、明中央王朝的治藏政策,汉藏、蒙藏关系,活佛转世制度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史与西藏地方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史籍。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教授基督教神学几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简洁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知识。书中概述了历代以来基督教伟大传统中的核心主题,向读者展现出基督教神学的丰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与思考来让读者理解每种思想的优劣,让读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点与深刻洞见。作为当今靠前上很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教科书,本书选材精当,编排合理,广受世界各地师生欢迎。无论是研习基督教神学,还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书都是推荐阅读的入门佳作。
本书为清代郋园刻本,较他本图文 为清晰。另附道藏本《搜神记》与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神灵崇拜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书适合中国神佛信仰研究者阅读。
拉科·益西多杰,亦名杨贵明,藏族,1941年生,青海湟中人,原供职于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古籍整理办公室,现已退休,长期从事青海地方文化研究和藏汉文翻译工作,特别对塔尔寺、宗喀巴的研究颇多,主要著作有《青海名胜》《塔尔寺文化》《塔尔寺史话》等,整理审定藏文古籍《蒙古佛教源流》《松巴·益西班觉自传》等,审校《医学四续》汉文译本。
本书以厚重的哲学史功底和深邃的哲学理论眼光,对《圣经》的全部经文做了系统、精辟、有创意的哲学解释和全景透视,使理性与信仰、真理与启示、拯救与历史、神学与科学融会贯通,书中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可使有理想之人持定心志、开阔视野。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金陵刻经处所刻印的佛教典籍,在业内被称为“金陵本”;欧阳竟无大师领导学院师生,再从大藏中选出各类 重要的典籍,并广为收集不同的版本,进行了精湛的校勘整理,编为《藏要》,特被称为“藏要本”。“唯识学丛书”第五辑将主要影印出版《藏要》中的唯识典籍,个别没有“藏要本”的则用“金陵本”。 唯识学所宗“经”主要有六部:《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译)、《阿毗达磨经》(未译)、《厚严经》(一般认为与《大乘密严经》同本)。其中,两部经未有汉译本,而《华严经》规模太大不便收入,现将另外三部经合刊,名以《唯识所依经三种合刊》。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东南亚宗教研究报告书系之一种,由宗教所副所长郑筱筠主编,是其每年同名会议的论文集。
本书为四川民国的著名学者袁焕仙先生的主要著作结集,共十一部:《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中庸胜唱》《灵岩语屑》《酬语》《 心经 三讲》《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界之函讨》《统说 庄子·齐物论 》《高山佚韵》,以及《国是主张及宪法意见》等。 本书所收录篇章,都是根据现仅尚存的雕版所精校。本书的出版,将会对四川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有所呈现。传统治学,蜀人治学,所谓“圆融三教”,但究竟如何“圆融”,如何“以佛释儒”“以儒解佛”,这是中国哲学的大问题,尤其作为蜀学的一大特征,究竟蜀人之学是如何进行的,后人的时时提念但又常常似是而非。本书就以此为展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学方式详细的展陈于前。而本书的另一价值,是袁焕仙先生及其门人弟子的参学活动,其学、其说、其行的详细记载,也使得本书具有*高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