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从中国东北、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北美、南美和非洲,人类有着万物有灵的共同信仰,伴生的是一种苍凉、率真、自由、奔放、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意识到,这种原始之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 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 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本书包含了 影响力的神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神话的分析, 他们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扩展和修正, 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对这些理论的应用, 以及神话理论批评和神话心理研究的调查案例。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情况;阐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的态度以及中国的自身发展过程;介绍了1840年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迅速发展,教案迭起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掀开了中国崭新的一页。
纸马,是一种民间木刻纸印神像画,主要流传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苏等地。“神码”正是河北内丘县本土的纸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间信仰的媒介。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神码”这一民间造物进行再现,一是分析其图像,考证其神祇原型和发展历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现内丘地区的民间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书既论述了民间信仰,又展示了神码版画艺术,配有插图200余幅,亦是珍贵的神码图像资料。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本书介绍了中国炼丹术的发生、发展情况和主要内容(炼丹场合与设备、炼制、炼丹术文献、与医药的合流等),并分别叙述了、硫化汞、三个独特类型的丹剂,同时将各有关文献中比较实际而有意义的丹剂140余种,分为升丹类、降丹类、烧丹类、对丹类四个类型,详述其主治、组成、制法和运用。未尽之意在附篇中逐条交代,并编有中国炼丹术大事年表。
这是一部兼具历史知识与动物学研究视野而又令人陶醉的著作,作者展示了自己历史学家与动物爱好者兼具一身的广博视野,摆脱生物学知识的羁绊,从 富有意义的“传统”入手对不同动物进行分类,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包含神话、历史、艺术、科学、哲学与文学的跨文化绣锦,给动物王国抒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结构精巧的情书。
萨满的造型艺术,是指与萨满巫仪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形象艺术,包括萨满佩戴的面具,身着的服饰,供奉的神偶,使用的乐器、法器以及祭祀方式中的祭坛、祭品、祭器和所应用的符号文字。这些造型艺术,是以物质为载体而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化的物态符号。萨满造型艺术中的这些符号充满了萨满诗性的智慧,萨满把这些诗性的符号在有限的人间,扩展到无限的神的世界,是萨满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工具,萨满是这些意志作用的创造者。
《中国哲学二十讲》以时代为序,从先秦到现代,分二十讲深入浅出地系统讲述中国哲学,尤其是对庄子思想、阳明心学、近代哲学思潮等的讲解,体现出作者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想,实为作者杨国荣的哲学理论、哲学思想的结晶版。本稿不仅适合哲学专业学生学习阅读,也适合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
巫蛊,是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神秘文化事象之一,根植于民族信仰之中,影响深远而广泛。至今在湘西民间的很多僻远村落,仍存在着大量有关巫蛊的历史“活化石”:那些被认为中蛊而死的树,因放蛊而不能饮用的水源,因有益而不能踏至的地界、必须绕过的房屋,还有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百姓中的各种克蛊、防蛊的手诀、符、咒语,也仍有不少人被认为死于巫蛊邪术,而“蛊婆”依然是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诅咒对象。本书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真实呈现湘西社会历史与现阶段巫蛊之情况,找寻巫蛊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根源及社会根源,指出巫蛊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应作社会关系调整的平衡木。本书所为,在于引起学者和社会中人对巫蛊现象的关注,并引发严肃的追问和广泛的人文反思。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