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灵魂与身体:盖伦的医学与哲学》是《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丛书》专著之一,系西方古典哲学专著。《灵魂与身体:盖伦的医学与哲学》讨论的医生盖伦(Claudius Galenus, Galen of Pergamon)是一位有着很高哲学素养的名医。盖伦不同仅时处于哲学传统和医学哲学传统之中,还试图结合这两个传统来处理哲人和医生们都关心的灵魂话题。《灵魂与身体:盖伦的医学与哲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中国风俗丛书》是我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版的一套丛书。 文人书画是中国封建土壤上依赖特殊营养滋生的一枝艺术奇葩。他的崛起与发展,使本来就有差别的中西文化艺术分道扬镳。如果说他折射出古代文人学士的思想、情趣、审美观点,毋宁说他更深刻地反映了孕育他的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塑造民族心理和性格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俗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反响强烈。自一九八七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国家重要媒体发表书评百余篇,认为这套丛书是我国套全面深入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大型丛书,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首次对风俗文化做出科学性、系统性论述的大型丛书,填补空白之功不可没。 编辑这套《中国风俗丛书》,向外广大读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在各种民俗事象中承担着具体的民俗功能,而且以世世代代精心琢磨并通过民俗生活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故事、小戏、俗谚等文学文本,展现着集体的民俗意识,成为“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 本书为“中国民俗通志”之民间文学志,由齐涛担任主编,中国民俗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积数年之功精心编纂,具有资料真实可靠、文笔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白、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的特点。
《禅的历史》从框架上看,包括“中国的禅”“日本的禅”“禅的现状”,其中,在“日本的禅”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国禅的传入及其对日本禅的影响。伊吹敦对柳田圣山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研究方法论上,他继承了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这可以说是“照着讲”的一面。但其早期禅宗研究特别是“北宗禅”的研究又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成果,而是又新的拓展,这可以说是“接着讲”的一面。特别是在新材料的收集和解读方面,伊吹敦勤于搜罗与爬梳,成果丰硕。伊吹敦的“接着讲”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禅宗史的“东亚视野”。佛教研究的“东亚视野”是指在佛教研究中打破习惯性的国别界限,传统的中国佛教、韩国佛教、日本佛教的框架,放眼于整个东亚佛教来重新梳理佛教思想发展的线索。
《婉约词(双色插图版)》精选了自唐至清末的婉约词,除原文和作者小传外,还有注释和赏析并相应的配了一些图画。注释力求简明准确,主要解释典故、史实和比较难懂的词语,赏析是选择部分学者对有关词作的精辟评语。婉约词是指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式将情绪予以表达。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的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婉约词以情动人,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易经》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中,它因其体例和内容而被特别列为之书。散发着一股神秘气息。秦泉主编的这本《易经的智慧》在普通人眼中之神秘,在于它从江湖术士滔滔不绝的颠倒阴阳中透露出宿命的玄机;《易经》在智者眼中之神秘,在于其深刻的思辩智慧和朴素的辩证观念。它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永无穷尽,认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易经》因其直击万事万物根本之理而为各科所援用,正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惊叹几千年前的太极图与他发明的并协(互补)原理颇为吻合,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哲学捷恩则说:“谈到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易经》之影响,由此可见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中国传统教学不重记问之学,而重开发和启迪人人本有的真实智慧,以帮助学者变化气质、改过迁善为宗旨。《礼记》《师说》《荀子?劝学》正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为人师者的读本,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本书阐述《三言》中市民文学特色,政治小说的历史认识价值,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再现,典型的塑造,各种风俗描写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是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家族群体和社会所处的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以及它们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演变的历史;二是重点着眼于二十世纪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传承与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三是从探索基层政权主导地位与民间传统权威的互动关系,深入检测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咨询。这些研究成果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当代黄河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当代民俗学对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研究做出了新的开拓。该课题十分注重黄河中下游的区域民俗特征,用大量原真性的实证材料进行微观的比对、比照和解析,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论题的焦点“家族村落”的鲜活特征,显然在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海报:
该书选取了龚育之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以及在自然辨证和党史研究方面的论述,如对陆定一、胡绳、周扬、秦川、于光远等人的琐忆,对自然辩证法的论断、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论证,对党史著述中的关系分析等,叙述平实,逻辑性强,有的历史价值。
《禅的历史》从框架上看,包括“中国的禅”“日本的禅”“禅的现状”,其中,在“日本的禅”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国禅的传入及其对日本禅的影响。伊吹敦对柳田圣山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研究方法论上,他继承了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这可以说是“照着讲”的一面。但其早期禅宗研究特别是“北宗禅”的研究又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成果,而是又新的拓展,这可以说是“接着讲”的一面。特别是在新材料的收集和解读方面,伊吹敦勤于搜罗与爬梳,成果丰硕。伊吹敦的“接着讲”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禅宗史的“东亚视野”。佛教研究的“东亚视野”是指在佛教研究中打破习惯性的国别界限,传统的中国佛教、韩国佛教、日本佛教的框架,放眼于整个东亚佛教来重新梳理佛教思想发展的线索。
以藏语采集,以汉文笔录,四十多年来激情不减、故事泉涌的,除了廖东凡先生,还会有谁? 本套丛书以十种之盛,全方位展现西藏本土传统文化:从神山圣湖的动人传说,到四季节庆的民间生活;从历史人事的掌故种种,到市井乡间的众生百相;从形态奇异的宗教护法,到壅塞雪域的三界诸神……所涉内容之辽阔之深远,看一眼本套丛书的书目就知道了。 在这些故事中,有些是已经逝去的风景,有些正在发生着改变,或者添加了新的内容。唯其如此,这套丛书才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