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本书通过考察华北平原一个村落的语言现像,分析出其中宗族文化、村民关系、宗亲称谓、婚俗变迁、民俗信仰等,揭示出凝聚在语言现像中的民众心理和民众精神。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卷,俗称“观念1”,但实为在主题和论域两方面具有完整独立性的作品。《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始终被认为是“现象学”和“胡塞尔哲学”系统内的“书”,是胡塞尔“心学”的主要奠基之作;为胡塞尔自《逻辑研究》出版以来,多年反思准备后的“神来之笔”,即数周内一气呵成之作。由于在混沌心理和严密逻辑之间的杰出异质性交叉分析,《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成为20世纪哲学中的最重要哲学经典之一。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在20年前商务印书馆舒曼版中译本基础上,根据原版进行了全面复校和订正。全书分为四部分,包含:“本质和本质认识”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
苗族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涉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地方土俗神信仰,信仰与崇拜所涉及的神灵体系,均与苗族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有一脉相通之处;更是苗族民众希翼追求理想、超越局限的心理反映,也包含着族群的思想情感与人文价值观念。苗族各支系的宗教法器、法术与法服均自成体系,但一些地区也深受其他民族宗教,尤其是道教的影响,表现出交融与涵化的特点。苗族传统宗教的经书多表现为各种祭祀仪式中巫师唱诵的神辞与口诀,乃至古歌古根。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的历史、习惯法及哲学与伦理道德观念无不包含于纷繁复杂的祭祀神辞与民间歌谣之中。宗教师在主持祭祀仪式与巫事活动时,也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道德教化导师的职能。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神社神道、教派神道、神道新宗教体系。它们构成了一相既互相关联又独立存在的整体。本着这一思路,本书努力探究制约和推动神道发展的诸多因素,探求神道对外来宗教文化的接受、消化、再创造的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存在的形态等。
陈居渊编著的《清代诗歌与王学》是一部研究清代哲学与文学互动的理论著作。它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王学(阳明心学)为视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重梳理了清代诗歌与王学各个发展阶段中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清代诗歌的演变与王学的变迁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清代诗歌的演变在程度上与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王学自身的发展,也就没有清代诗歌的发展,而王学本身也不是孤立发展的论断。所以,清代诗歌与王学又是整个16世纪至19世纪初意识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为清初诗坛与王学,探讨了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修正和文人的反应及清初诗风的嬗变,对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稹等人的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王学因子作了揭示;中篇为清中叶诗坛与王学,阐明了清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和王学
在西方历目前,苏格拉底之死乃标志性事件,这也使得《申辩篇》历来受到思想史家关注。虽然《申辩篇》文本较简洁,但也深具迷惑性。本书依据西方柏拉图研究的G.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读法,并不追求微言大义以“发现”苏格拉底的内心,而是力图逻辑的一致以“抵达”苏格拉底的表面。在作者看来,大多数人将苏格拉底描绘成很的反讽家,这与苏格拉底真诚的自我表露相矛盾。苏格拉底的无知乃是否认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知识,而不是所有知识。因此人依然可以而且必须拥有人的美德,而这也意味着过经过省察的生活,避免自大和应受谴责的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陈居渊编著的《清代诗歌与王学》是一部研究清代哲学与文学互动的理论著作。它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王学(阳明心学)为视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重梳理了清代诗歌与王学各个发展阶段中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清代诗歌的演变与王学的变迁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清代诗歌的演变在程度上与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王学自身的发展,也就没有清代诗歌的发展,而王学本身也不是孤立发展的论断。所以,清代诗歌与王学又是整个16世纪至19世纪初意识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为清初诗坛与王学,探讨了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修正和文人的反应及清初诗风的嬗变,对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稹等人的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王学因子作了揭示;中篇为清中叶诗坛与王学,阐明了清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和王学在新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新近整理出版的大量手稿和相关资料的深层解读,历史和逻辑地再现了两位作者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端、演变和成熟过程,简洁明晰地揭示和阐明了他们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两次深刻思想转变,尤其是在第二次转变中如何实现了从思辨逻辑向科学逻辑的突进。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