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上人是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二〇一〇年,被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三十七道品讲义(上)》是佛法最基本的教材,证严上人在静思精舍与弟子共修时,曾以现实生活的事例,用最浅显的口语字眼,为大家讲说其精义。
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心理学导师、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人称“团长”,在20年婚姻、家庭、亲子教育培训过程中,培养学员超过10万人,个人咨询近万小时。团长认为,人生的层次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外在的成就,更多取决于我们内在的状态,只有由内而外富足的人生,才是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在本书中,团长主要从固有模式、限制性概念、情感银行、情绪、人生维度等方面,深度把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疏导心理焦虑,教你学会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用心理学实现个人成长!与初版的《只因目中无人》相比,这一版的内容新增了近三万字。一方面是将作者这两年所做的咨询个案加入书中,为读者呈现更具象的成长参考模式;另一方面,作者将对人生困境和格局的思考融入其理论体系中,并对全书文字进行润色修改,让这本书中的方法论更加实用
本书主体内容是德国哲学家贺伯特·博德(1928-2013)教授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几十次讲座,他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索引,透彻地阐明了《精神现象学》各个章节中的逻辑关系及整体发展,使得《精神现象学》成为把握近代哲学历史进程的“拓扑学”,同时也说明了后黑格尔时代的思想主题乃至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向他们展示人格心理学家在尝试理解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人是复杂的。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我们该怎样在系统表达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去把握这种复杂和多样性呢?这是人格心理学家面临挑战的本质。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代表了我个人对于我们当前接受这一挑战的看法并全也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同时,我力求以相关的研究来讨论该领域中流行的一些重要理论,使学生熟悉它们。在适时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及对这些尝试作出评价时,我也力求公正地介绍不同的取向。最后,虽然本书着重介绍那些将自己认同为人格心理学家的学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概括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或行为遗传学家的学者的许多研究。本书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
《以法为礼》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有关“法”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导。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书名《以法为礼》是阿姜查某一次开示的主题。在这篇教导和其他篇章中,阿姜查大师强调了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训练心理对修行的重要性,他也教导人们禅修时保持“空心”和专注呼吸的方法。
高鹤年(1872-1962),名恒松,字野人,号隐士,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祖籍安徽贵池,后迁居江苏兴化。父正刚、母王氏,虽家道殷实,衣食无忧,但自幼体弱多病。8岁人蒙馆。9岁因同学陈氏夭殇,突然失去伴读好友,使他伤感异常,惆怅不已。10多岁时,偶游云台山,遇到一位高僧赠给他几本佛经,“披读之,如贫获宝,似渴得泉,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命危脆,不能偷安,始有忏悔访道朝礼名山之志”。光绪十六年(1890),年仅19岁便踏上了漫漫的行脚之路。在漫长的岁月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仅凭一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历时35年,将沿途之见闻汇集成《名山游访记》。
《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大家,他批判和总结子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他虽出自孔门,而思想之博大,非儒家所可包容。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在精辟之论,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本书之译注,博采前人之长,而又力求超越前人之短。颇多独立见解。译文也甚通顺流畅,有自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