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蒲公笔下那个有着诸多神奇道术的崂山道士开启了我对崂山的幻想之门:在一座白云缭绕、草木丰茂的海边高山上,有座房间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面住着一群会各种奇异法术的道士,他们快乐地砍柴饮酒做神仙!青年时代,因工作出差来过青岛,奈何行色匆匆,竟未暇与崂山见上一面。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2006年,即将中年的我因工作调动,举家迁来青岛,恍然之间,崂山竟成了自家瑰宝!我扑向崂山,扑向那位神交已久的密友——看不够的奇花古木,听不尽的惊涛拍岸,赏不完的碑刻题记,游不遍的道家宫观。待到心情平静下来,我不禁若有所失并若有所思:奇美的山海风光背后,崂山的灵魂是什么?它的精神魅力何在?于是,我走向书店、图书馆、档案馆甚至网络去寻找答案——秦汉的徐福、神人;唐宋的仙药、华盖真人;金元的邱处机、全真教;
《道纪》复活了一个时代——“道纪”时代;它把哲学送进了考古学家的视域;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航的国学《道纪》实属“惊天动地”之作。由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想到霍金的《时间简史》中对宇宙初始的描述,进而求证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惊人的吻合。初读如遇晴天霹雳,脑波被强力激荡;再读,便觉得回肠荡气,激情澎湃;三读,便五体投地,连呼“万岁”,崇拜之至。 总之,两个字“服了”! 霍金觉得宇宙和我们人一样有生有死,有边有界,有始有终。原以为四方无极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所以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让人迷惑,原来也不过如此,老子的道不再玄之又玄,不过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极而已,好此北极再无北,南极再无南。
《性命圭旨》,不著撰人,相传为尹真人高弟之笔也,向来行本绝少。殷君惟一藏弆有年。曹子若济见而悦之,携示周子舆闲,欣然共赏,重授剞劂,则钱子羽振董其成焉。书竣而问序于予。予于斯道盖向往而未能至,何敢赞一辞!虽然,窃有述焉。 自三教鼎立,异说聱牙,隐若敌国,日相撞也。是书独揭大道,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尽性至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千,(上隐下木)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累若贯珠矣。
本书专章探讨“道与神仙”,从“道神一元论”、“神仙与阴阳五行”、“生道合一得道成仙”角度,从理论高度论证“道”的信仰与“神仙”相统一的问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神仙品位、谱系源流、神仙关系系统,和神仙修炼理论、修炼方术,及神仙的洞天福地。
1934年中国有两本道教史出版,一本是许地山之《道教史》,另一本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1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部道教史”。 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斗米道创立过程最详,曾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但现代学术框架下的部道教史,还是非傅著莫属。 学者葛兆光论近百年道教史研究,把傅勤家与许地山、陈垣、陈国符等名家并举,认为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次历史性的变化”。
带着难以名状的浮躁与烦恼,逃离钢筋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在绿茵茂林的原野丛林,在云鹤出没的白云深处,也许刹那间你会眼前一亮,忽见万紫千红之中,恍兮惚兮之间,有半堵红墙,几片青瓦,一缕,几声晨钟,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的持诵声中,道韵清悠,琴音淡远,如天籁之玄雅,似慈云之氤氲,哦!原来这是一座道教的宫观,那悠长瑞祥的吟唱,将我们引入了明净的世界。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旧题为轩辕黄帝撰。全书仅300多字,但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被历代学者所重视。《阴符经》自成书以来,为之做注的名家众多,仅明代的《正统道藏》就收录注本近二十种。本次出版的《阴符经集释》,除将《正统道藏》中的注本收录外,还补以《正统道藏》未收的名家注本,如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等。
罗安宪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万字。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心性问题亦是中国哲学之一主要问题。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甚众,成绩斐然。佛教心性问题亦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亦很不系统。本书次对道家心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道论、性论、心论、情论、人论、命论、生死论、修养论。 (1)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原,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是君王治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