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 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 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 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 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试图为道家真气建立初步的架构,并描绘出"人体能量学"的蓝图。书中从基础的入手功法谈起,着重阐述了炼气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功法原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养生术。
本书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 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呼吸之间(增订版李谨伯谈静坐与修大道)》编著者李谨伯。《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冲虚经》属于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相传为列子及其学派所撰。其思想主旨接近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太极丹经:张三丰内丹养生修炼秘法》是武当三丰犹龙派太极丹法传人孔德先生继《易筋洗髓大全注解》、《乐育堂语录注解》之后的又一部丹经巨著。自1997年在《武当》杂志上连载以来,颇受内丹养生学界的关注,成为武当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太极丹经:张三丰内丹养生修炼秘法》撷取1926年上海中原书局印行版《三丰全书》中的《天口篇》、《大道论》、《 道情二十四首》、《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以及《玄要篇》等核心篇目进行注解,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张三丰内丹及道学思想体系。 在书中,孔德以实证实修之效验畅言大道真谛,详述玄关法窍,诠释火候细微,传承丹道正宗,并对张三丰及前人丹经中秘而不宣的法诀隐语集中阐解,使功理功法有章可循、通俗易懂;同时又结合现代社会的养生观点去解读太极丹经,使仙学爱好者即
《全真道研究》是由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辑为第七辑,共收录文章11篇,内容为道教古籍文献、碑刻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及相关书评。
全书内容共分明道篇、立德篇、修真篇、养生篇、处世篇等五大篇目,并在每篇之下各分五大类,共为二十五类。此书力求收录完各,俾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道教文化的各项内涵,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努力发扬道教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哲理智慧、立德向善、热爱和科、廉正无私、保护环境、内丹修炼、养生益寿、为人处世、淡泊名称、读书治学、返朴归真等有益当今世界的内容,以冀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书中各篇分类明细,条目收录尽力做到精简,注释也力求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从而对于道教义理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做出合理诠释,在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
本书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道家道论的研究,揭示了道家之道的“大一”或“不二”的性质。本书创新性地使用了概念群的研究方式与表达式研究方式,研究了佛教传人之前的道家,也就是从《老子》到《老子指归》时期的道家,揭示了道家丰富多样而系统完整的“大一”或“不二”思想及其表述方式。这对于重新研究道佛思想关系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讨论的内容极不易把握。通常,人们将企图直接介入神灵世界的意图和行为,称为神秘主义。道教,便是道教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面对神秘的东西人们经常会采取两种的态度,一种是完全盲目地信其为实有,一是视其为胡说与欺骗。这两种态度虽然截然相反,而拒对象作深入的考察则一。本书采取的不是这种态度。 本书的写作,尽量地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同时概括出以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在提出理论框架时,借鉴了外学术界的方法和成果,却不套用别人的旗号。不过要想改变当前道法研究中,在理论模型和资料占有上双重的薄弱,却不是本书所能担当的。
本书是对中华生命文化的大道绝学——内丹学现代转化的一次积极探索。作者从黄老养生思想本源出发,抛开宗派视角,基于内丹古法承传和30年实修经验,首次提出传统内丹学现代转化的命题,并针对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在揭示内丹养生学延年益寿的奥秘、阐述内丹学的基本养生理念和修炼方法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从修炼宗旨到修炼方法等方面的转化思路,还特别对现代人日常修炼要点以及内丹修炼生活化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意见。 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在探索中华主流生命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以提醒现代人不要在物欲横流、浮华躁动的人生旅途中迷失本性。更提示现代人不可以漠视自然,并且要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你爱生命,生命才爱你。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给予我们的生命智慧。
历代全真高道在山东修道和传教过程中,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其中道教碑刻就是最主要的代表。据初步考察,目前山东现存道教碑刻数量约六千余块,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明清全真道史料的不足,并有望在现存碑刻的帮助下解决 “七真道派”的形成、各个宗派的传承、明清全真道在民间的影响及山东全真道的发展等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全真道研究所自2004年开始收集整理山东现存道教碑刻,若整个工作完成,山东将有现存六千多块道教碑刻需要收集整理。本卷是博山道教碑刻的收集整理,其中收录道教碑刻约四百块,约80万字,附拓片约二百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