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由赵芃*的《山东道教史(上下)/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丛书》是中国道教区域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系统研究山东地区道教历史的学术专* 。 本书将山东道教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置于中国道教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梳理了早期道教(方仙道、黄老道)组织和早期道教*作(《太平经》)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分析了这些早期道教派别与后来的义理化道教教团的渊源关系,系统论证了山东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考察了先秦时期山东道教的文化渊源,秦汉时期山东道教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道教的演变,隋唐宋时期山东道教的兴盛与繁荣,金元时期山东道教的鼎盛,尤其对金元时期北方三大道教教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在山东的交织发展作了较为清晰的描述。明清时期中国道教虽然整体式微,但在山东泰山、崂山、沂山、云翠山、锦
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诗词、书法、绘画、散文、论文,无不。该书为其诗文总集,内容涵盖玉蟾真人云游题记、安居论道、以文会友、诗词酬唱等生活修行的方方面面。俗语云:观其笔墨文章,而知其品行心性。透过本书,读者可以揭开玉蟾真人的神秘面纱,悄然走进其日常生活乃至精神世界,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日本道观是一所既有悠久文化渊源又生机勃勃的道教宫观,与中国各地大多数道观不同的是,日本道观特别重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心灵疏导,又十分重视造像、绘画、书法、经典文献等文物的收藏,通过建立道学院等文化平台,为信众排忧解难,传播道教文化知识,开展养生健身的实践活动。 本书是一部以日本道观为基本考察对象,展开系统探讨的论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日本道观的由来与面貌,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从思想渊源、实体基础、文化传承与主要活动来展示中国道教在日本的传承历史;下编为日本道观收藏的珍贵文物,主要从神仙造像、绘画与传记,道教经典文献,药店看板与医学养生文献,儒家文化传承与佛学探究,诗词与蒙学等方面揭示中日道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日本道观如何以道教协会和道学院为纽带,传播健康
本书 次将江苏 文化置于江南文脉和中国道教的整体视域中,依据历史文献、 经典、地方志、田野调查所获的资料,以江苏 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以对江苏 思想、教义、人物、道派、道书、道术和科仪的个案研究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方式,对江苏 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江苏 文化的演变发展、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分析其与整个江苏社会文化和中国 文化的复杂关系与交互影响,不仅展示了江苏 文化的地域特点及江南文脉的精神风貌,而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推进了中国 史研究的深入展开,这对于今天传承与发展中华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宜峨编著的《陶铸永恒(道教神像的塑造工艺与经典造像)(精)》通过介绍历代著名道观经典神像以及制作工艺,使读者全面了解道教造像乃至中国雕塑的历史渊源和演化历程。作者遍访各地道观,以真实的感受还原神像原貌。雕塑是一门造形艺术,利用各种可雕可塑的材料,例如石头、木头、牙骨、泥土、金属等,雕琢、塑造出不同的立体形象。中外文化均藉著雕塑的艺术形象寄托人类对生活的乞求、期盼、讚美和崇拜等情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精神,不过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在题材及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
“手印”不仅为道教宗活动中所具有的宗教功用,具说且有医病强体的保健作用。任宗权的《道教手印研究》一书,更从人类手指文化、古猿的手解放、古巫文化与手印的源渊等方面广征博引,详述论证。在述及道教的斋醮科仪为手印文化注入玄妙的意蕴和深刻的指导思想,尤其就手印对道教法事秘用和人类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层面作了独到详尽的图示和阐叙。
本书讨论的内容极不易把握。通常,人们将企图直接介入神灵世界的意图和行为,称为神秘主义。道教,便是道教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面对神秘的东西人们经常会采取两种的态度,一种是完全盲目地信其为实有,一是视其为胡说与欺骗。这两种态度虽然截然相反,而拒对象作深入的考察则一。本书采取的不是这种态度。 本书的写作,尽量地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同时概括出以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在提出理论框架时,借鉴了外学术界的方法和成果,却不套用别人的旗号。不过要想改变当前道法研究中,在理论模型和资料占有上双重的薄弱,却不是本书所能担当的。
《道教全真秘旨解析/任宗权道长讲道系列7·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道教科仪系列3》为作者根据前辈道长所传达全真高功内秘的手记整理而成,加上作者自己修习高功的心得体会汇编而成的科仪道法专著。
本书讨论的内容极不易把握。通常,人们将企图直接介入神灵世界的意图和行为,称为神秘主义。道教,便是道教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神秘主义的代表。面对神秘的东西人们经常会采取两种的态度,一种是完全盲目地信其为实有,一是视其为胡说与欺骗。这两种态度虽然截然相反,而拒对象作深入的考察则一。本书采取的不是这种态度。 本书的写作,尽量地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同时概括出以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在提出理论框架时,借鉴了外学术界的方法和成果,却不套用别人的旗号。不过要想改变当前道法研究中,在理论模型和资料占有上双重的薄弱,却不是本书所能担当的。
根据诸多道经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中叶以来道教思想流迁所具有的特征:,运用三教理论来讲述内丹操作规程;第二,在上层社会相对冷落道教的时候,民间下层却把道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第三,迫于时局的变化,道教思想有时会以一种超常方式表现出来。本书为《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包括明代末叶以来的道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这两编内容。
本卷是禄是遒司铎作品中读来饶有兴趣的一卷,其内容涉足受世界关注的天府各部的职能和管理。在这时空的环境下,引发出如此多的疾患和危险,有时恰如天子亦即皇帝随心所欲地颁布政令,并由尽其德性的群臣来摆布百姓的命运那样。在本卷中,与其说主要讨论的是关于佛教和儒教的问题,倒不如说可能抓住了中国宗教的根本脉络。在对始创神和帝王们的崇敬中,其触角可能已伸及佛教、老子或孔子诞生前的遥远年代,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所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茅山在道教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原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于此得道成仙而名为茅山。本书与过去的《茅山志》不同,对茅山的历史沿革,神仙、真人、宗师等人、神,道经志书,以及宫观和科仪等等,进行了重新梳理,既利用了原来志书的资料,又有许多新的补充,全书后半部分的内容,搜集和整理的新资料更多,完全是清代以来最完整的一部茅山道教志书。
《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设定了三个章节。其中,章主要是对“五岳”一词形成时间和汉至唐宋以来有关山岳壁画情况的探讨,以及对现存寺观壁画五岳图像情况的考察列表。第二章是针对具体寺观中的五岳壁画神祗位业的考辨,以尝试建立五岳神祗图像的“小谱系”。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对五岳壁画中神灵位业的归纳整理,建立起以道教朝元系统、国家岳庙祭祀系统以及民间岳庙祭祀系统为主体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图像谱系,并通过分析三个谱系间的关系,最终勾画出由五岳神、雩祭神、方位神、时序神以及护佑、惩戒神组成的道教壁画五岳神祗谱系。
回顾从魏晋玄学到重玄学的历史过程是必要的。在这里,扼要指出的问题是:一、道教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出重玄学的思想体系;二、以重玄学为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的根据何在;三、老庄学、玄学、重玄学具有什么关系;四、作者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立场。本书是对特定的古典时期精神成长历史档案的分析,集中讨论了重玄学发生发展的逻辑演变过程,及主要逻辑建构,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等背景,基本付诸阙如。这样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优点是展示了最主要的哲学观念的内容与得失,不足则无法清晰表现社会环境与思想演变的关系。然而,本书本意根本不在于对社会历史背景花费时间精力,仅在纯哲学的方面考察重玄学的功绩与意义。因此,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力图对文本内涵予以客观探索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