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 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 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 ,严加考证,以求最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 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记载 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 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 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 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 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 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无毒鬼王、 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目前的一个传奇人物。作为一个年轻的白衣居士,他却被五祖弘忍破例授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作为一个出身贫苦、无力上学的白丁,他却创造出了一个融合了中印文化优点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历史记录具创造力的大师;他打破了当时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树立了中国人的自信和中国佛教的权威,将其著作破例称为“经”,从而获得与佛同等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著作中的“惟一”;他不受生死的约束,不管徒众久住世问的请求,毅然示现涅?,却又令真身常存至今,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反对渐修,提倡顿悟佛性。《坛经》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1915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十三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 梦老在海外弘法十五年,广开皈依、剃度因缘,满各地三宝弟子的愿心。至今,梦老所剃度的弟子,遍及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大陆、 、香港等地区。他还承通愿法师之遗愿嘱托,鼎力掖助圣她的弟子,兴建女众戒律道场,同时,顺利恢复雁荡山能仁寺。 年届九十,也是落叶归根的时候了,梦老在五台山度过九十大寿,并以五年多的时间,勉力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共五百余讲,了却了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其间,又应各地皈依弟子之请求,陆续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 目前梦老在五台
作者用答问的方式,回答了佛教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答问之间,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了客观的阐述。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等基本内容,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人间佛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佛教对申国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做了精辟的分析。 该书带你轻松叩开佛教大门……
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 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顾文编著的《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收入《佛法·社会·人生》中的文章,主要部分也可以概括地称之为“佛教与传统文化”。它通俗地阐述了“佛法与人生”、“佛法与做人”、“佛法与社会道德”、“佛法与哲学”、“佛法与医学”、“佛法与健康长寿”、“佛法与中国小说”、“佛法与诗歌创作”、“佛法与绘画”、“佛法与书法”等等,它们是对佛教优秀文化的概述,又有若干新颖的阐释或创新,并且是给僧众修习佛教文化与身体力行的启示。该书最后一篇文章是《谈谈佛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真禅法师著书立说的宗旨,其基本精神纵贯在本书阐释“佛法与人生”等十几篇论文之中。
一个人如果有禅心,或者有清明的意愿,他就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对于为生活奔驰的现代人,生命需要“暂停”,每天只要三五分钟的“暂停”、“歇”、“空明”。就会使心胸旷达,正如一株草每天有三五滴露水就可以开出青翠的颜色,在风雨中挺立了。《好雪片片》正是为了渴望“暂停”的人而写的。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在本书《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中,作者把近二十年来所写的有关佛教方面的主要文章,都已收录进去了。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应学术会议或编集专题论文集之约而写的,内容上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但在这些文章中,多少还是能反映出一引起我对佛教历史、教义、哲理、修证、社会作用、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总体认识和看法。
自从1991年在美国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1915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十三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 梦老在海外弘法十五年,广开皈依、剃度因缘,满各地三宝弟子的愿心。至今,梦老所剃度的弟子,遍及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大陆、 、香港等地区。他还承通愿法师之遗愿嘱托,鼎力掖助圣她的弟子,兴建女众戒律道场,同时,顺利恢复雁荡山能仁寺。 年届九十,也是落叶归根的时候了,梦老在五台山度过九十大寿,并以五年多的时间,勉力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共五百余讲,了却了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其间,又应各地皈依弟子之请求,陆续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 目前梦老在五台
《佛法与人生》是学诚文集系列的第四本。学诚开示说: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我们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在抗战期间,上海社会崇尚华丽糜费,骄逸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1943年间编撰成《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余万银元,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一生亲眼目睹诸多显赫世家的兴衰沉浮。太平天国以后,湘军的一些肱骨名臣、爆发户、中兴时期北京和上海滩的一些富贵人家,家道纷纷败落,聚敛财富不积厚德之家富不过三代,以及居士对照自家沉浮,深有感触。遂将自己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亲眼所看见的,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向人们证明了一种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七世祖乐山公的善积福缘而庇荫后人为佐证。指出其人之居心以及对财物的取舍,与后代子孙的昌达有莫大的关系。为善加福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福,后代子孙亦可昌隆繁茂;
本书是星云大师的高徒佛光山慈庄编写的一部通俗读本,以生动活泼的语体简明实用地介绍了佛教的常用名词术语,是一本实用的佛禅名词概念索引。 书中加入了典故和公案,趣味横生,尤其适合初学者,不仅能弄清词条的意思,更能了解人间佛教的哲学思想。 佛光山金玉满堂系列由星云大师任总策划,由金玉满堂编辑小组编辑,内容以星云大师多年的佛法通俗著述与精彩言说为主,也有星云大师的高足慈庄、慈惠的佛学心灵励志的机锋妙语,以“人间佛教”的弘法精神,为当下世人因欲望、执念、迷障、焦虑而干涸的心田,引来股股清泉,启迪人们做人、做事的智慧,以大自在的心境中,取得人生的成就。 本系列包含《星云法语》《人间万事》《禅话禅画》《古今谭》《佛光山名家百人碑墙》《法相》《星云说偈》《佛光菜根谭》《佛光祈愿文》《人间音缘
本书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以及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反映。书中首先回顾了西方人探寻藏传佛教的历程,随后展现了藏传佛教在欧美传播的艰辛与辉煌。试图探讨西方藏传佛教热背后隐藏的一种文化情结:即藏传佛教对死的豁达、对独特的活佛转世理论的阐释以及他们对静坐与冥想的实践,给西方人展示了另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宗教,并部分地解答了长久萦绕在他们心里的迷惑。佛陀能替代上帝吗?我们将拭目以待!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佛教,至今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岁月。佛教在纪元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后,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形成了众多的宗派,表现出百态纷呈的局面。仅以中国佛教的系统(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中的汉语系的主要学派就包括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众多宗派。在这些众多的宗派中,又由于所倡导的修行证悟的方法各有特色,从而又各立门庭,各有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如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首尊《楞伽经》,后以《金刚经》为主要的禅宗,在发展和演变中又形成五派,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的临济宗自宋以后又形成了黄龙派、杨岐派。习惯上,人们将禅宗衍化的各派合称为“五家七宗”。其宗
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本书系统收录了季先生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的成果。本书供佛教、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予以正见。破除世间一切迷信,予以正信。破除世间一切恶行,予以正行。破除世间一切幻觉,予以正觉。弘一法师正心诚意,言传身教,开释众生破除尘世中种种利欲和迷惘,教化世人明心见性、荡涤心灵,于佛法中找到人生的智慧。本书摘录弘一法师的言论和处世经典,结合佛家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于大师的谆谆教诲中,于珠玑智语的佛家文学中,勘破现世的迷网,在大师“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悠扬偈语抚慰下,为自己开拓一片心灵的净土,曲感悟人生的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