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8.html?channelId=30010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名中的 蜜 ,一作 密 ),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四〇四)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 性空幻有 的理论。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做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做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刚经》中的疑难之处,于中剖析得淋漓尽致。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 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开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书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开本书,跟随
《赵州录》,又名《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三卷,唐代赵州从谂禅师述,门人文远记。本书分为赵州和尚语录卷上中下三部分,主要收录其上堂、示众、问答、对机、勘辨、偈颂等法语,另编有两个附编,包括赵州禅师传记序赞、法嗣、研究、论著等,可谓对赵州禅师语录及相关文献的一次全面梳理。 本书进行校勘、注释,对语录中涉及的佛教术语、禅宗典故及唐代口语俗语等择要作以解释,疏通文意,并于每则语录之后罗列与之相关的资料以备参考。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习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菩萨行”,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 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一阐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
铃木俊隆禅师的**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了更多的篇章,将禅师简单却深奥的教示,再次分享给全世界。 《禅者的初心.2》由禅师在世*后三年间的35篇开示讲稿编辑而成。铃木俊隆禅师以寻常生活的语调、幽默感和一颗慈悲心,教导我们如何打开本性,找到原初的自我,回归广大的心胸,超越得失荣辱,享受真实的生命。
书中南先生历数了自古以来居士对于传播佛法的贡献,简要概述佛法在古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禅堂中修行的规矩,例如打坐的姿势、行香的方法、香板的使用等。他特别重视软修法门的唱念;传授六妙门的修法,指示修安那般那是*快成就的捷径,解说了呼吸法门初步的实修方法以及诸多有关修持上的盲点。他特别批评有的学者只注重佛理的研究而轻视实证,主张教理和修持并重。总之,南先生作为学佛者中的善知识,他的引导、鼓励、扶持,甚至训斥,将使听众和读者感激、受益。
《敕修百丈清规》是《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典籍,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佛教内部制度的法律性文件。本书的点校共用了八种版本,互相参校。其中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以《嘉兴大藏》《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大日本卍续臧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宫内省图书寮本》作为校本。校勘中,对底本和校本中出现的异文、错讹、脱字、衍字等情况,均在校记中注明。
唐代 禅僧 的言行录,书中以简明直接的方式,阐述了 佛法 的奥秘,堪称佛教中的语录之冠。《临济录》是中国禅宗重要的文献之一,是记载禅宗临济义玄简历和禅话的集录,本书中禅宗语录包含有大量禅师间以及禅师与门人弟子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很多都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临济义玄作为佛教禅宗主体两大法系之一南岳法系的子系临济宗的创始人,其语录意境玄妙,寓意深刻,尤其是禅宗语录问答系统讲究"机锋"与"顿悟",许多疑问句答句往往"答非所问",以"顿悟","说即不中","应机勘辩"为阐述哲理的主要方式,因而这种问答系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言简意赅,笔调生动。古往今来,《临济录》都是作为临济宗禅僧的精神支柱而传承发展着,本书是研究《临济录》的专著,也是认识、了解临济宗的必要读物。
编辑推荐 1. 懂得并修行《大圆满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华。 2. 《大圆满前行》是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 3.本书改变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无数人通过学习它、修持它,身心发生了极大改变。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4.索达吉堪布一生中翻译过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亲自写序的,只有两本,《大圆满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5. 法王晋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讲一遍《大圆满前行》; 顶果钦哲法王不论去哪里,总会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每
《禅·简单启示》是梦参老和尚 说明他修学禅宗的心得报告。在书中,他向参加禅净熏修的年轻学子,说明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异同,并阐释了“禅”的修行真谛。本书还收录了梦老亲近倓虚老法师、慈舟老法师、弘一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的心得与经验。 《随缘》从日常生活出发,结合梦老自己丰富的生命经验,阐述了如何在生活中修行、观照、舍离, 证入解脱的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信佛就是信你自己的心。 在《修行》中,梦参老和尚从藏传、北传的 传统中,选择出基本的修行次第,包括“学三皈依”、“皈依的缘由”、“生起决定的信心”、“观心”、“修解脱道”及“发菩提心”等,指导我们如何踏上修行之路。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咏给·明就仁波切著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是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F. Wright,1913—1976)关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论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演讲稿为基础写成此书,一经出版后,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书评,甚至在此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新的书评出现。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佛教的之书。 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贯别传》,作者为明代末期著名高僧吹万广真。 一贯 者,是作者认为儒道佛三教的道是一以贯之的; 别传 者,即表明作者当于三教经典的文字语言之外寻求其真义的追求。该书是吹万广真以禅宗的立场和观点理解儒道佛三教的经典并对其进行有机整合的结晶。本书以《嘉兴藏》(新文丰版)为底本,对原稿中漫漶之处参考其他禅籍做了确认和修订,并收录了吹万广真的《释教三字经》《吹万行状》,及作者近年来对吹万广真的研究论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吹万广真禅师的生平和思想。
《禅苑清规》(十卷),又称《崇宁清规》《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是北宋云门宗高僧宗赜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丛林清规著作,完成于崇宁二年(1103)。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亲自制定的《百丈清规》散佚后, 丛林蔓衍,转见不堪 ,禅林规制渐趋混乱。宗赜禅师为了复兴古清规的精神,广泛搜集残存的诸方行法,撰成此书。《禅苑清规》上承《百丈清规》(已佚),下启《咸淳清规》《至大清规》《敕修百丈清规》《百丈清规证义记》等,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寺院制度仪轨的发展影响重大。《禅苑清规》是现存早的中国佛教清规典籍,是研究宋元以来中国佛教制度发展的重要史料。
小乘 只承认现在世界只有一个释迦牟尼,而在现代世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佛。但是《华严经》打破了此限制,大胆提出空间上由无量无边的国土分布,过去有六佛,将来有弥勒佛,即可以有十方无量的佛同时成佛。《华严经》是一部发挥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经,以成佛必须经过十法阶次步骤,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历程的完成,为学佛者树立精进向学的菩萨榜样。本经不仅向所有学佛行者,展现具体修行次第,对后来大乘 各宗派理论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本书由高振农释译。
《菩提道次第广论》完整勾划出佛法修学内涵,统摄三藏十二部经的佛语心要,引导佛弟子到成佛的正确圆满次第,是可以实修的教授。一如世间学问须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才能成就,修学佛法也有一条心路历程,须经共下士、共中士、上士的次第才能圆满,此论犹如一把钥匙,能开启一切佛法宝藏。
《楞严经》(十卷),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的经典之一。该经义理宏富,体系严密,自古即有 开悟在楞严 的说法,历代名家注疏甚多。本书乃根据王永元居士应邀在上海市*福利院居士安养部讲座整理而成,共计三十五次,历时近三年。重在阐释大意,不强调文字训释,故名《楞严大意》。全书从学教、明理、修行、证果四个方面完整阐述《楞严经》的微妙之义,并将其中蕴藏的修学法门披露无遗。原书没有列出《楞严经》原文,此次出版,根据作者所作科判,将经文分别插入相应位置,以方便读者对照阅读。
佛教造像艺术在西藏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西藏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得到发展和繁荣。为了塑造一个个使信徒崇拜的偶像,以便在信徒心中激起对佛法的热诚,从事佛教造像的匠师们付出了巨大的创造性劳动。准确无误地按照上师所规定的度量尺寸进行塑造,是藏传佛教造像的共同特点。 藏传佛教造像材料选用金、银、铜等金属,或者是木、石、泥等。制作方法包含铸、塑、雕、刻、镂、浮雕和浅刻,造像大到几十米,小到几厘米。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宗教本尊像和护法神像,也有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等。在广大藏区,藏传寺院都供奉有大量佛教造像。有些大寺院甚至保存几百到几千尊极其珍贵的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