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禅额尔德尼传》以元朝西藏正式纳入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为经,以达赖、班禅两个世系历代活佛的主要活动为纬,织成了一部西藏六百多年历史的画卷。它起自元末明初,迄止西藏和平解放,班禅返回札什伦布寺。本书不是单纯为班禅世系立传,而是采用藏族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记体裁来论述西藏地区600多年的历史。 活佛是藏传佛教在强烈的崇拜偶像象征物的基础上,根据佛教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把出家为僧的教派首领,赋予特殊的地位,崇拜他为在世的佛。 活佛转世正成为社会上热门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比较系统、扼要而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令人感到神秘的活佛转世的全貌。作者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有关宗教政策,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宗教活动中叙
信仰层面佛教的研究是当前中国佛教研究薄弱点,《中国佛教仪式研究 以斋供仪式为中心》追根溯源,对中国古代宋以下的仪轨佛教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说是中国关于佛教仪式的*部专门研究著作,可谓在以讲思想研究为主的中国佛教研究界,打开一个新局面。本书在将佛教仪式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相关材料,通过将道安三例、唱导、水陆法会、预修斋供等放在斋僧平台之上进行考察,研究中国佛教斋供仪式的起源、组成、核心内容、分类和程序、*有代表性的斋供仪式和宋代以后影响*深远的斋供仪式,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开拓了中国佛教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佛教仪式无疑融合了印度、中亚佛教的基本形式,在本土化、地域化的长期进程中,寄托着中国信众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五章:、二章,站在宫廷上层的视角,看待晚明佛教复兴的机缘与措施,兼论上层政治、外来文化对晚明佛教的影响。第三、四章,从高僧对上层反馈的角度,探讨晚明高僧群体在与上层交往中经历的政治争端与各自的归宿。第五章,附以清易代之际的高僧苍雪读彻的交游,展示其与乃师乃祖拥有相似的清流意识。中编三章:尝试将视角转向士大夫与僧众互动,讨论晚明佛教复兴中僧俗共举为重要的事业 《嘉兴藏》刊刻的过程、经历人事及五台山经场的归宿,及其交游中体现出的政治与现实的去向。下编四章:章,解构既有晚明史叙述中的 四高僧 观念,重新开展对晚明佛教史的探讨。第二章,讨论士大夫的本土宗教尤其是民间信仰的成分,第三章,以实例证明晚明佛教复兴中汉藏佛教交流的生动表现,第四章,讨论近世佛教传统中的晚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 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作者首要关注的,是思想之流变,而非宗派法门之兴衰,由此对于禅的流变,得出了独到精深的见解。
本书是汉文《大藏经》的总目解说。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 藏 (经藏、律藏、论藏、文史藏等)、 部 (长阿含部、中阿含部、杂阿含部、增一阿含部等)、 门 (相当于 章 )、 品 (相当于 节 )、 类 (子类)、 附 (附录)六级分类法编制,并予以详释。内容包括:(1)经名(包括全称、略称、异名)。(2)卷数(包括不同分卷)。(3)译撰者。(4)译撰时间。(5)著录情况。(6)主要版本。(7)译撰者事迹。(8)序跋题记。(9)篇目结构。(10)内容大意。(11)思想特殊。(12)资料来源(或同本异译)。(13)研究状况等。此外,还有经典源流的叙述,不同文本的对勘,史实的辨正和补充等。
为促进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特编辑出版《佛教文献研究》学术集刊。本集刊由上海师范大学定源教授主编。本辑收入12篇学术论文,研究领域涉及汉文大藏经、域外佛教文献、敦煌遗书以及藏内佛教文献等相关研究,具体内容涵盖文献版本考订、思想探究、文本比较、文献价值阐述以及研究史梳理等方面。书后附有2篇书评,分别就左冠明《最早的汉译 〈大品般若经〉 竺法护 〈光赞经〉:全书概介及第1 3品注释翻译》、邵佳德《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实践》两部专著进行学术评述。 本集刊既是展现国际佛教文献研究水平的园地,也为佛教文献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016年12月3-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玉佛寺联合举办的 佛教文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玉佛寺觉群楼召开。上海市民宗委、华东师范大学及哲学系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玉佛寺监院本如法师代表觉醒大和尚致辞。玉佛寺监院慧觉法师主持了开幕式。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美国、韩国、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38位法师、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论文,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其贡献,以及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开放的探讨。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早向外传播的世界宗教。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就向世界各地派遣佛教传教士,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成为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多国人民的共同信仰。近代以来,佛教在亚洲复兴
本书选择历史上的善本,对《赵州录》进行校勘,并从各种典籍中辑录出九十则佚文,使本书成为目前为完备的善本;由于《赵州录》涉及禅宗思想的大部分核心问题,本书采取以禅证禅的方法,尽量从禅宗语境本身来对《赵州录》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疏证、阐释。 本书是运用集评形式对禅学名著进行整理的一种尝试。全书从四百五十余种文史典籍中,搜集有关《赵州录》的评论资料,按时代先后排列,以便读者了解赵州公案被接受、诠释、再发挥的历史性过程,亦可使读者了解赵州禅思想对中国文化史、诗学史的影响。 本书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中国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资料价值。对于修习佛学特别是禅宗的人,也是不可不读的经典。而从谂语录中闪烁的人生智慧,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很有启迪和教益。
观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在书中,德宝法师开篇就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的觉察与呼吸的掌握,达到正念。按
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土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间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 妖书案 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中编围绕 方册藏 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尤以密藏道开与冯梦祯两位重要助力者为例,呈现僧界与精英士大夫错综复杂的关系,究明世俗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刻经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此一事件对后世造成的长远影响。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如士大夫居士身上体现的本土宗教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文学艺术与佛教的联系,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及其本土化吸收等,仍是以不同
陈兵所著的《佛教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本书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是论文主要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 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 会议成果,内容主要是对敦煌文献及佛学相关专题的研究。《佛教文献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学术刊物,每年一辑,该刊设佛教文献研究、书评、专题综述、研究论著目录等四个专栏,宗旨是推进佛教文献研究、建设佛教文献学。
正受撰,秦瑜点校的《嘉泰普灯录(共2册)(精)/佛门典要》不仅收录了祖师示众机语,且专设 圣君贤臣 两卷、 应化圣贤 一卷,将其余灯录未载录的重要人物,诸如帝王、公卿、师尼、道俗全部收入,成为这部灯录的*大特色。成书以来,流传不衰,是研究佛教和禅宗的重要历史、思想资料。本书点校,以四川省菩提印经院印行的《南藏》本为底本,以《续藏》本、《佛光藏》本为参校本。 示眾機語二十一卷 一之二十一聖君賢臣二卷 二十二之二十三應化聖賢一卷 二十四,拾遺附廣語一卷 二十五拈古一卷 二十六頌古二卷 二十七之二十八偈贊一卷 二十九雜著一卷 三十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是宣化法师1968年对经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讲解。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那么他是哪儿的人呢?他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都是他,哪个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随类应现,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他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定的。这观世音菩萨,他也示现佛身来度一切应该成佛的众生,也现菩萨身来度一切应该成菩萨的众生,也现天上的天王身来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个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是示现什么身,来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
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皈依他做弟子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何止千千万万?我现在要介绍的是比丘中最有名的十大弟子。本书收录了从藏经中搜集来的有关十大弟子的一点一滴,带着礼敬先贤的诚心,来叙述他们的故事。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究和关注。西夏文通假现象的发现,深化了对西夏语文学的认识,一来可以纠正此前对西夏文献的误读,二来可以为日后正确解读西夏文献提供一条重要的可行之径。
陈兵所著的《佛教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本书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很好教科书,是学佛修行的必要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精深博大的参照体系,为广大佛学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佛法的方便。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本书是其中的第九卷《日本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由王颂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