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愿经》,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共二卷,唐实叉难陀译。 《地藏本愿经》揭示宇宙中一切众生,生死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连跌入无间地狱的众生,都可以 依法 出离地狱,乃至消除累世的业障,增上福慧。所以,此经是要我们明白: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 《地藏本愿经》中述及供奉地藏菩萨可获得十种利益: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愿、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加之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管辖十殿阎王,也即主宰着人死后的命运。人们往往既会想得到这十种利益,又惧怕死后入地狱受罪。所以,对地藏菩萨的信仰、礼瞻、恭敬一直有增无减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萨,是佛陀为我们这些众生派
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 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 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 ,严加考证,以求最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 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记载 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 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 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 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 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 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无毒鬼王、 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史上,该经可谓流传范围ZUI广、传诵时间ZUI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金刚经》是众多佛教经卷中ZUI具代表和影响力的佛经。 《金刚经》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本书以前者为底本,后者译文并附书末,二者参阅,相得益彰。 本书为李利安教授将《金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目前的一个传奇人物。作为一个年轻的白衣居士,他却被五祖弘忍破例授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作为一个出身贫苦、无力上学的白丁,他却创造出了一个融合了中印文化优点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历史记录具创造力的大师;他打破了当时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树立了中国人的自信和中国佛教的权威,将其著作破例称为“经”,从而获得与佛同等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著作中的“惟一”;他不受生死的约束,不管徒众久住世问的请求,毅然示现涅?,却又令真身常存至今,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反对渐修,提倡顿悟佛性。《坛经》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顿悟成佛 。又称《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全经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惠能自述平生,基本反映惠能出家贫苦、黄梅得法、南归传禅的主要事迹;其次是惠能弘法所说内容,即其如何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特色;最后是惠能弟子对大师的请益以及他与弟子的问答。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 净土三经 。 此经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发生古印度王舍城中的故事:王舍城礅了受提婆达多调唆,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密室,并将千方百计帮助父王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幽禁在王宫中。看见儿子如此不孝,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求告于佛,希望佛能救她出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佛即为她宣说西方净土的无限美妙庄严和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想法门,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池观)、总想观、花座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 《观无量寿佛经》经文约万字,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共一卷。西域僧人畺良耶舍译。本书对其做了较为说尽的注译和说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又称《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 《圆觉经》是佛应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之请,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论述了 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 的理论,以及 修业 、 修现 、 修禅 的修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 修多罗藏 ,后收入华严部。 《圆觉经》在汉传佛教中是一本很重要的经典,最早重视并弘扬《圆觉经》的,是唐代禅宗的一些高僧,南宋时期,宋孝宗还亲自为《圆觉经》做了御注,也是受到了禅宗高僧的影响。唐代,身兼禅宗与华严宗祖师的圭峰宗密,由他在两宗推广,兼且将华严教义引入禅宗,又将禅宗心性引入华严,因此便影响到研究心性与
佛教经典《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阿弥陀经》是中国佛
《胜鬘经》叙述胜鬟夫人由父亲波斯匿王和母亲末利夫人的引导而信奉大乘佛教,并亲蒙佛陀授记,在法会上为大众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反复说明如来藏是超离世间的根本原因。《胜鬘经》宣扬的是一乘思想和如来藏思想。 《胜鬘经》之一乘思想,即是承继法华经者,而成为大乘佛教之重点所在。又本经之特色乃在以在家妇人说法,故与维摩居士所说之《维摩经》,并为大乘佛教在家佛教之代表作。 本书为海波博士将《胜鬘经》译为白话文,并对经文加以注释及必要的释读,书后的 评析 ,更是对其作了详尽的介绍,译文浅显易明,这为想了解佛教、学习佛教和关心佛教的人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力求领悟经文确解。可资研究者参考使用,也适合一般的佛学爱好者阅读。
自从1991年在美国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1915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十三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 梦老在海外弘法十五年,广开皈依、剃度因缘,满各地三宝弟子的愿心。至今,梦老所剃度的弟子,遍及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大陆、 、香港等地区。他还承通愿法师之遗愿嘱托,鼎力掖助圣她的弟子,兴建女众戒律道场,同时,顺利恢复雁荡山能仁寺。 年届九十,也是落叶归根的时候了,梦老在五台山度过九十大寿,并以五年多的时间,勉力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共五百余讲,了却了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其间,又应各地皈依弟子之请求,陆续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 目前梦老在五台
佛法浩瀚无边,烟云如海,难以理解,由是佛学随之难知难解;举凡佛学之研究,不得外于实证,否则一切研究必如飘萍无根,终究只能戏论而无真实义可得。是故若欲确实深入佛学者,唯有依止于实证者所造之论著,方能得其义而广其理,依之研究及传授者,方得契佛法之主旨,免于戏论之言。《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始从粗浅之二乘菩提,末至胜妙深密之佛菩提,希皆一一举述。令人藉此浅深次第渐渐熏习,终至能将佛法之成佛之道了然于心。《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由方竹平编写。
什么是比知识、智能更高的状态?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达生死而出于生死?种种我们面对生命的处境和疑惑,《心经》都有最核心深入的解答。星云大师讲《心经》,透过一则又一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的真义,让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本书为学者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
《幸福要趁早:一位与众不同的哈佛生的心灵游记》收录韩国僧人慧敏的五十四篇散文,是作者有感生命中所该有的意涵、并兼而自审内在的禅悟之作。从初次来到北京的新鲜旅途,到纽约佛光禅院里的异国修行生活,乃至身穿僧服行走于哈佛校园内的求学生涯……这一路开展下来,他以透彻清明的笔触,与读者分享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心境,以及多年游学生涯中蓄积的感动与精彩。令人从中体验到一种实相:人生苦短却又色身难得,与其等待将来的成功带给自己幸福,不如现在就与身边的人分享,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和快乐吧!《幸福要趁早:一位与众不同的哈佛生的心灵游记》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的选编,以历史上的禅宗典籍为基础,旁及禅宗居士的著作,以及宋明笔记中所记录的可信度较高的少量禅语。书中将选录的禅语分为十部分,每部分前面均有一篇导读;每则禅语后有注释和译文,旨在帮助读者品味、赏玩,同时也使读者对禅宗有一个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至于编者的导读是否真正表达了禅的精义,注释和译文是否准确,读者如何从禅语中获得启迪,还是得借用禅宗的一句名言,就是:不被人惑,一切自看。
自从1991年在美国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这是一部极有特色的书,作者是诗人,这次却选择了照相机来看世界。诗人眼睛里的世界果然与摄影家不同。一草一木,都有了意义的赋予,而且有诗性的阐发。许多细节都是独特的,但是也是让人一看就会心的共鸣或者“哦”地一声,发出赞许其中的深意的。如那幅众人打麻将和一只狗却有着思考的神情,被作者捕捉到了;又如那蛛网展开的旗状,被作者点穿:透明的东西因为一览无余而无法做旗帜。全书分为小想、大想、观想、断想、死想、无常想、浮想、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等九个部分,具有前卫和新潮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