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或非佛,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信仰层面佛教的研究是当前中国佛教研究薄弱点,《中国佛教仪式研究 以斋供仪式为中心》追根溯源,对中国古代宋以下的仪轨佛教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说是中国关于佛教仪式的*部专门研究著作,可谓在以讲思想研究为主的中国佛教研究界,打开一个新局面。本书在将佛教仪式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挖掘佛藏经律、敦煌遗书、俄藏黑水城遗书以及传世佛教仪轨文本中相关材料,通过将道安三例、唱导、水陆法会、预修斋供等放在斋僧平台之上进行考察,研究中国佛教斋供仪式的起源、组成、核心内容、分类和程序、*有代表性的斋供仪式和宋代以后影响*深远的斋供仪式,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开拓了中国佛教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佛教仪式无疑融合了印度、中亚佛教的基本形式,在本土化、地域化的长期进程中,寄托着中国信众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五章:、二章,站在宫廷上层的视角,看待晚明佛教复兴的机缘与措施,兼论上层政治、外来文化对晚明佛教的影响。第三、四章,从高僧对上层反馈的角度,探讨晚明高僧群体在与上层交往中经历的政治争端与各自的归宿。第五章,附以清易代之际的高僧苍雪读彻的交游,展示其与乃师乃祖拥有相似的清流意识。中编三章:尝试将视角转向士大夫与僧众互动,讨论晚明佛教复兴中僧俗共举为重要的事业 《嘉兴藏》刊刻的过程、经历人事及五台山经场的归宿,及其交游中体现出的政治与现实的去向。下编四章:章,解构既有晚明史叙述中的 四高僧 观念,重新开展对晚明佛教史的探讨。第二章,讨论士大夫的本土宗教尤其是民间信仰的成分,第三章,以实例证明晚明佛教复兴中汉藏佛教交流的生动表现,第四章,讨论近世佛教传统中的晚
全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土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间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 妖书案 等事件,在重新厘清各自原委、经过,并试图揭示更为隐秘的动机的同时,抉发隐伏在信仰生活背后与晚明党争密切相关的诸多政治、宗教势力较量的暗脉。中编围绕 方册藏 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尤以密藏道开与冯梦祯两位重要助力者为例,呈现僧界与精英士大夫错综复杂的关系,究明世俗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在刻经事业中的作用,以及此一事件对后世造成的长远影响。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如士大夫居士身上体现的本土宗教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文学艺术与佛教的联系,藏传佛教对汉地的影响及其本土化吸收等,仍是以不同
《菩提道次第广论》(汉传佛教简称《广论》)是宗喀巴大师45岁时所撰的一部佛学巨著,这部论著概括了所有佛语之心要,涵盖了龙猛和无著二大菩萨之道轨,囊括趣往种智胜士之法轨和三种士夫所有行持之次第,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本)》编者们在翻译这部论著的过程中,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一边学习一边翻译,严肃认真,细心谨慎,逐句领会逐句翻译。历时6年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这部盖世巨著的汉译工作。使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本)》的译稿语言通俗,且基本保持了原文的特色。
《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辑)是论文主要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 敦煌遗书与佛教研究 会议成果,内容主要是对敦煌文献及佛学相关专题的研究。《佛教文献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敦煌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学术刊物,每年一辑,该刊设佛教文献研究、书评、专题综述、研究论著目录等四个专栏,宗旨是推进佛教文献研究、建设佛教文献学。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
本书为河南师范大学吕友仁教授三十年来关于经学研究的论文汇编,共分15类,收录文章43篇。其中多数文章此前已发表,此次收录时做了一定的修改与增补,另有数篇为首次发表。所收文章遍及群经,充分、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研究经学的心得与成果,特别是在五经正义、三礼研究及校勘方面,颇见功力。
巴氏系统整理研究了诸多不同版本的《成就法鬘》,并于1924年任命为“盖克瓦德的东方系列丛书”(Gaekwad’s Oriental series)主编的同年,出版了基于《成就法鬘》的《印度 图像志》(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4)。在 1958 年再版该书(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Calcutta, 1958),加入《究竟瑜伽鬘》、《不二金刚集》(Advayavajrasangraha)等重要新见材料。 本书稿是一部对辨识密教佛像的身份、研究和创造密教艺术的实用工具书,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美术研究者的案头 之作。巴氏对其所见的雕像加以系统地组织与分类。依据经典形成无房佛化身理论体系。此书的大体结构分可为三大部分: 一、世间佛与大菩萨;二、五方佛的男女化身尊格,三、独立于五佛之外的 众神。 巴氏依据尊神身色、持物、手印、坐具、坐姿及宝髻上的佛像
时轮劫浊,物欲攫人,举世纷纭,钝置心法,况禅道深邃,剋证难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个事,觅衣珠于壮岁,虑魔焰之张狂,故不辞饶舌,缀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虚,沉沉无补时艰,复将廿载。顷者,莘莘学子,惊顾域外之谈禅,攘攘士林,欲振堕绪,再请重铸斯编,冀复燃灯暗室;固知旧铅新椠,尽同梦里尘劳。唼响撩虚,等是狂思玄辩。禅非言说,旨绝文词,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澈何劳竖指,斯编之作,为无为,何有于我哉??
中观,藏文叫“撒瓦喜饶”,意思是根本智慧。哲学的“哲”就是智慧之意,哲学就是智慧之学。“般若”,也是智慧的意思,但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陀的智慧。应成不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以破斥、反驳的方式来作分析。比如一个人要往邪路上走,往危险的道路上走,你告诉他说那条道路很危险,他可能不会听。那好,你走吧,我就带你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把你带到悬崖绝壁上,这时你还怎么往下走?认识到自己确实是走错了,自己也就因此觉悟了,就愿意返回了。 有和无、常和无常都是二元对立,是其反面存在的相对存在,二元对立消失,这就是中观。沏尔巴斯基把中观论称作“相对论哲学”,中观讲的就是相对论,最主要的因缘是相对因缘,而不是一般的因缘。 一切烦恼的温床是我执和法执,所以破我执和法执是中观里的重点,核心是
我们从何处来?死后又将归往何处?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曾多次这样问过自己。你以为生命是一截线段,还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螺旋?生命真的会在呼吸断绝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吗?不!早在2500多年以前,佛教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它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 生有: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开始。 本有:从出生到濒临死的全过程,即人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 死有: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结束。 中有:死后到再生之间的神识。中有体现了佛教特有的灵魂观念,也是启发意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