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奋兴布道家宋尚节主为奋战,足迹遍及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地,为华人教会带来的复兴,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本书摘录整理自他四十多本失而复得的日记,许多珍贵的资料及老照片,带我们进入宋尚节那短暂却为主烧尽的一生——深夜蒙主呼召、入精神病院、抛世上的尊荣于太平洋、主领无数激励人心的奋兴会、硝烟中南下北上、饱受疾病无情的煎熬.......他生命中的软弱与失败、刚强与得胜,一一展现人前。
在过去对《路加福音》的研究里,学者们普遍认为《路加福音》是穷人的福音书,对富人则是批判和排斥,因为《路加福音》中包含许多对富人批评的段落,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陆续提出《路加福音》中对富人的批判是对富人的劝导。《穿过针眼的骆驼: 对富人的警告与劝导》延续这一课题,在过去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社会修辞评鉴方法对《路加福音》中所有与富人相关的9段经文进行细读,并将其放置在公元一世纪罗马社会文化以及罗马政权对协会组织的遏制中去理解,以体现《路加福音》信息与其社会生活处境的互动。
本书以其细微的审慎展示了我们有多少现行制度都是在教会中发端和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中又有多少东西是属于基督教的。全书从生命尊严、性道德、妇女地位、慈善、医疗保健、教育、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揭示了现代社会许多现行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基督教渊源,阐明了基督教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作者还指出,在世俗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基督教对文明的积极影响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通过对民国以来沪杭宁三地音乐的考察,就中国音乐的本土化路径及现代性变迁,以及音乐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音乐的中国叙事象征性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语境中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在不同文化碰撞中必然会出现,它可以是相互之间的抵牾,甚至对抗;也可以是相互间的妥协,并互相采撷。音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具体事例。在经历了传教的困难之后向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作出让步,这就使得它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得以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相互受容,渐而形的圣乐形式,即中国本土的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本土、教内外人士的参与,而且本身也通过兴办教育和音乐教育,以及教士们的主动参与加入了这一进程。本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文化在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达到
《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是用一卷的篇幅来描述整个教皇与教廷的历史的著作。《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以丰富的内容、中肯而客观的态度阐述了公元1世纪的彼得直到约翰 保罗二世(1978—2005年在位)时期整个教皇的历史,但她的重点不是阐述单个教皇的事迹,而是分阶段论述不同时期教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教皇们的回应,从而勾划了一幅会如何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历史,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教皇史的主要特色。当然,对一些重要教皇的丰富细节,它也作了生动的考察与描绘。同时,对于教廷制度的缘起与发展、教皇的选举制度、教皇与红衣主教团的关系、以及教皇在不同时期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也有细致入微的评述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知识。
作为基督徒,我们声称自己已经理解恩典。从主日学到成年,我们被教导说我们已经被恩典拯救了。我们了解经文,也知道罪人的祷告,但我们真的掌握了什么是真正的恩典吗?或者说,我们是否被恩典紧紧抓住? 在《无与伦比的恩典》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上帝的话和他自己的经历讲述恩典不是一个好的想法而已,也不是一首抒情诗或一种温暖、模糊的感觉。它是让基督地住在你里面。恩典给了你自由去爱那不可爱的,原谅那不可饶恕的,因为你知道你是多么地被爱,并知道你已经被饶恕 为此,作者呼吁读者回想上帝所给我们的丰盛的祝福。他为我们如何过改变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呼召我们做出真正的转变并满怀勇气看到它的实现。不要让恩典与你擦肩而过。 当你让恩典进入,它会摇动你的世界,并改变你的心。
这是一部对“生生神学”进行系统研究而且非常有特色的著作。本书以解剖麻雀的个案研究方式,揭示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建构的历史画卷,以及这幅画卷上种种引人人胜和令人给予更高期望的细部。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辅之以口述史料,使其研究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之上。作者的研究态度可谓平情立言,不激不随,客观中肯,深得“近而不混,通而不同”之精髓。
《启示与更新》作者以深浸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身份,从《一代宗师》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人道”纠结,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大美与苍凉,抽丝剥茧,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与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观之的视角,用“道成肉身”的启示观照中国文化,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在“听道更要行道”的实践层面带给信徒启示与更新的灵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