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关于Shengjing解释的常见疑问,探讨了释经方面的40个问题。作者提供了关于Shengjing的文本、正典和翻译的信息,阐述了释经的总体原则,考察了不同体裁的解释方法, 检视了新近释经学研究中的一些热门议题。本书文字简明清晰,有时代气息,体例编排便于读者选择 切合自身兴趣和需要的议题。书中每章都附有启发思考的讨论问题,既可用于个人研究,也可用于小组学习。
马克斯·文森著的《保罗与马克安--一种思想史考察( 教与古典传统)》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 c. 85 – c. 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的一些正统观念得以确立的缘由。各章的叙述兼顾文本与思想史两方面的内容,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将细腻的文本分析与宏阔的思想史考察糅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马克安这个人物及其思想在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学派竞争论辩当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本书是一部 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 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 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 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 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 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 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 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神经心理学》是神经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综合了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研究成果,从大脑的历史、大脑生理学、心智、感知、情感与动机、意识和人工智力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神经心理学的起源、研究方法、情绪及心理障碍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分析了心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大脑的运行机制,既注重大脑生理学及其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又特别强调了对研究成果的总结,使神经心理学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俗易懂。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界对影响欧陆现代国家形成的启蒙思想探讨很多,所受影响很多,所受影响也深,但对影响英美等国改良的加尔文主义却少有探讨。本书从历史性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一个加尔文王主义的研究思路。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兰西、诺克斯的苏格兰、清教的英格兰、殖民地的美国)形成的深刻影响。首先,作者回顾16世纪中期约翰?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城邦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追溯了16世纪70年代加尔文主义怎样影响人民的抗命权和宪法权利等方面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非宗教性;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在教会和国家誓约中的发展;第四章,阐述了清教徒经历的斗争及其结果,这也是17世纪英格兰革命的
《心灵面包))是《心灵花园》系列的第二本,选摘自12位灵修大师的传世之作,包括秀加尔文的《》、伍尔曼的自传《伍尔曼日记》,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小德兰的《》,以及奥吉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卫斯理等人的文选。 这些珍贵的文字。经过精心编选后悄然落于我们掌中。每日一篇,每篇以精练优美的小标题点明主旨,引导思维。深邃的哲思和细腻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心灵和深沉智慧,对于在人生旅途中感到饥渴疲乏的读者,不啻是的精神食粮。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及研究》将由多个研究系列组成,包括理论探索、历史研究、现状研究、人物研究、名著再版、史料汇编等;同时专办一份《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年度辑刊),其辑(2013)将收人中国大陆专家学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代表作,随后将逐年精选汇集外关于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我们诚邀海内外志同道合的学术同行,携手合作,潜心研究,不懈探索,奉献佳作,以使这套系列丛书成为国际上最有参考价值的基督教中国化研究成果。这里,我们呼吁各界人士积极关注并参与“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并向对我们的研究项目加以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西方音乐博大精深,在世界音乐领域举足轻重。基督宗教自诞生以来,它的思想和精神就渗透在西方音乐之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本书从音乐和宗教的源头开始,纵跨教父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等各个社会历史阶段,挑选其中一些经典音乐作品,从音乐语言的具体构成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进行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思想和精神信条进行阐释,并以此为依据,探寻音乐中的宗教动机和信仰本质,进而揭示西方音乐与基督宗教的深层关联,论证音乐与信仰的互融共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新中译本在原著问世105周年之际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代表了“韦伯命题”旺盛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解释力至今对中国学人仍有启发,更加令我们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难怪有学者指出,进入现代化进程就意味着要不停地与韦伯打交道,尽管当代学界有现代、后现代等诸种社会理论的讨论,但是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亲和性的分析至今仍是最有魅力和挑战性的论题。而这种历史分析和精神、心理分析的路径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唯物与唯心的简单二分。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宗教与历史》前六辑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使本书得到更好的编校出版发行,从第七辑开始在我社出版,并按照我社的质量要求和体例规范要求,每年出版两辑。本书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和研究 (12 ZD12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 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J50106)和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世界史)资助。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 史和文化 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对俄国东正教经书和仪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画十字替代以前的两指画十字,以及改变了 之名的书写方式等。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的强烈不满, 终,反对尼康改革、坚持俄国旧礼仪的信徒从统一的教会分离出来,被称为“分裂派”或“旧礼仪派”。此后各个时期,旧礼仪派信徒饱受驱逐、迫害,但没有屈从于外部的强压,反而 加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逃往国外,在异文化环境中按照自己的信仰方式生活。300多年过去了,这些旧信仰者仍然活跃着,作为独特的社会政治力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得益于政府和旧礼仪派教会的共同努力,近年俄罗斯出现了旧礼仪派侨民归国潮。当今旧礼仪派主要有四大支派,信徒已经被俄罗斯政府和社会接纳、认可,依照
本书通过文献资料和实证考察,分析广西民族地区的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探究在历史惯性作用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经济与文化交互作用、地缘政治与宗教文化互动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区基督宗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宗教活动和社会影响,以及部分群众在维系传统民族信仰基础上,皈依基督宗教信仰的原因、方式、特点和表现,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宗教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04年和1905年;韦伯去世前对其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于1920年汇集成书。该书正文前的“导论”是韦伯为他整个系列研究所写的。在“导论”中韦伯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而且韦伯还以谦虛的态度着重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他所做研究的价值,他反复强调,他所有这些研究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进行观察的结果,这种角度绝不是的,更不是排他性的,所以这些研究的结果也就不是的,而是有限制的。韦伯这部著作的“注释”部分篇幅很长,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有些注释长达几千家,本书的英译者帕森斯也为本书加入了一些注释,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魇著的基础上对原书的注释进行了调整和删节,以方便读者阅读和参考。
《当代》,主要评述20世纪60年代后会的变革概况,也就是会所宣称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0.11-1965.12.8,简称梵二会议)以来,各地教会所进行的“适应时代形势”(Aggiornamento)的现代化工作。 本卷就当前内部这种新与旧、保与革的矛盾进行评述,其中既有各地教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也有神学、哲学和伦理学等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课题。本卷主要目的,通过评述当前天教会的改革概况,向我国宗教研究工作者和关心宗教问题的读者,介绍一些原始资料,提供一些研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