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早期基督教的护教经典,也是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全面交锋。异教哲学家塞尔修斯无法接受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撰写了《真道》一书来驳斥基督教。奥利金对塞尔修斯的攻击做出了有力的回击。塞尔修斯声称,只有哲学思辨能到达神圣的真道,奥利金则指出,希腊哲学的逻各斯是人的智慧,而基督教的圣道是上帝的智慧,上帝完全的启示是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本书被称为早期基督教护教的之作,它之于希腊教会就像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之于西方教会。
本书围绕关于Shengjing解释的常见疑问,探讨了释经方面的40个问题。作者提供了关于Shengjing的文本、正典和翻译的信息,阐述了释经的总体原则,考察了不同体裁的解释方法, 检视了新近释经学研究中的一些热门议题。本书文字简明清晰,有时代气息,体例编排便于读者选择 切合自身兴趣和需要的议题。书中每章都附有启发思考的讨论问题,既可用于个人研究,也可用于小组学习。
马克斯·文森著的《保罗与马克安--一种思想史考察( 教与古典传统)》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 c. 85 – c. 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的一些正统观念得以确立的缘由。各章的叙述兼顾文本与思想史两方面的内容,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将细腻的文本分析与宏阔的思想史考察糅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马克安这个人物及其思想在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学派竞争论辩当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西方音乐博大精深,在世界音乐领域举足轻重。基督宗教自诞生以来,它的思想和精神就渗透在西方音乐之中,并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本书从音乐和宗教的源头开始,纵跨教父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等各个社会历史阶段,挑选其中一些经典音乐作品,从音乐语言的具体构成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进行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思想和精神信条进行阐释,并以此为依据,探寻音乐中的宗教动机和信仰本质,进而揭示西方音乐与基督宗教的深层关联,论证音乐与信仰的互融共生。
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今天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宗教与历史》前六辑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使本书得到更好的编校出版发行,从第七辑开始在我社出版,并按照我社的质量要求和体例规范要求,每年出版两辑。本书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和研究 (12 ZD12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 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J50106)和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世界史)资助。
本书通过文献资料和实证考察,分析广西民族地区的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探究在历史惯性作用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经济与文化交互作用、地缘政治与宗教文化互动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区基督宗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宗教活动和社会影响,以及部分群众在维系传统民族信仰基础上,皈依基督宗教信仰的原因、方式、特点和表现,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宗教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邱广军编写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讲述了:1866至1931年,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除积极布道外,还开办医院、学校、慈善等社会事业辅助传教。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不断调整自己, 终逐渐融入东北社会,并对东北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东北社会在接纳基督教的过程中,也以自身的方式对其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本土文化自身不断扬弃的结果,也是基督教不断自我调整、适应本土文化的结果。
本书属灵操练礼赞,是一本灵修经典,书内探讨了十二种灵修操练:默想、祷告、食、研究、简朴、独处、顺服、认罪、敬拜、引导、庆祝,对每种操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指导,章后附有思考和讨论的题目,以及相关经文和进
意大利 会士利玛窦是 中国传教区的奠基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的传教土之一。 作为将 带人中国的先驱,利玛窦在华传教28年,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跨越了中西文化间的鸿沟。即使在400年后的 ,他仍是中国 有名的西方人之一,因其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纪念。 本书是全面使用中西文相关文献的利玛窦传记,讲述了利玛窦沟通反 改革时期 欧洲与明代中国的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追述了利玛窦在意大利中部城市马切拉塔的童年时光,在罗马接受教育的学生时代,在葡属印度地区的逗留,以及在大明帝 自我发现与文化遭遇的漫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