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所著的《论语新解》内容简介:钱穆先生为文史大家,尤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精研甚深甚切。《论语新解》乃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实为阅读和研究《论语》之入门书和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纯粹现象学通论》中分为事实和本质;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现象学还原;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 (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 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 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 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在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建立的各样生命传统,如今已被各样的现代或后现代的观念所壅塞,就像重新疏通塞住的泉眼一般,傅士德(RichardJ.Foster)努力让这些湮没的传统之活水,重新丰富多彩地涌流出来。 确认和发现溪流是一件值得我们发出“礼赞”的事。充满祷告的静观传统、充满美德的圣洁传统、注重经历神爱的灵恩传统、充满怜悯的社会公义传统、以道为中心的福音传统和圣礼性的道成肉身传统,这些溪流都曾经在历史长河中诞生、成型、演变,滋润过我们的生命。 读者将和作者一起来注视各个传统的精神内核,检讨每一个传统独特的强项和偏颇之处;书中并不止于单纯的理性讨论,也透过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对他们的生平的叙述中,让每一个传统得以活现。 作者相信,我们最终从那些令人惊愕、粗硬无礼的不合群者身上学到的,是那些看似与
本书选取弗洛伊德思想的精华,包括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性与文明三个方面,将其主要思想一一摘出,包括梦的象征与来源,梦的解析方法,关于本能,力比多,以及人的焦虑、压抑等情绪,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人生。
秦家懿的《王阳明》是一本了解王阳明生平和他的哲学的入门书。作者直溯王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对阳明之学该如何总体评价?书中分为八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前两章简述王阳明之前宋明理学的概况和阳明本人的生平;从第三章起,述“心即理”的含义,第四章“格物即诚意”与阳明立说的独立心境,第五章进一步解释“致良知”,这是阳明思想的核心,总摄诸说,第六章探讨“良知本体”的深蕴,第七章“无善无恶”说,实为讨论阳明学说与道教和佛教的关系,第八章则是作者本人对阳明思想的反思和总结。后面两个论文性质的“跋”也颇为重要,涉及当今如何对阳明之学做总的评价。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学习心得笔记。 根据当今学人的根基,学修的重点放在了下士道次第,因此,下士道的法讲得较详细,其余较简略。在下士道诸法中用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详细讲了亲近上师法,暗示了结上师因缘是重要中之重要的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是一部思想修养法,对人们的世俗心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其中每一种法理都是针对相对立的无明设的,如无常观针对执常无明,业报观针对不明因果无明等等。 菩提道次的修行法就是智慧和心中无明的交战,认识一条法理,破除一种无明迷茫,悟出一种道理,这就是破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有法理知识,破除无明迷茫后,悟出的一个新的觉悟境界,才是生自内心
法家是我国古代与儒家、道家齐名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的哲深受 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革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们思想爱的生平,又清晰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每个人都渴望一种更好的人生——一种自由的、有目的的和有意义的人生。然而,我们却常常发现我们的生活或单调乏味、墨守成规,或疯狂迷乱、毫无果效。我们该如何学习冒险,学习信任,学习追求和杰出——犹如马群奔跑在生命的丛林中? 尤金·毕德生(Eugene H.Peterson)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以为主轴,截取先知耶利米的重要人生片段,描摹了这位泪眼先知正直、令人向往的一生;而我们这些活在(后)现代时期的人,尽管时移世易,但只要我们心存对美好的渴慕,仍能以其为典范,活出独具一格的美善人生,并从中找到一份独有的生命意义。正如上帝在呼召耶利米时所说的:“我未将你造在附中,我已晓得你; 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 毕德生的《与马同跑》,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泪眼先知的生命画卷:虽敏感忧伤,却充沛饱满;
本书对中观派做了系统深入研究,内容深广,视野恢弘,涵摄了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个方面。其研究跨度宏大——书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梳理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各个阶段。
《哲学辞典》原为伏尔泰应《法兰西大百科全书》之约而撰写的辞条,后由作者单独汇集出版。《哲学词典》与一般辞书的不同是:它跳出一般辞书对矢条进行机械化注解的方式,转而彩叙述描写的手法诠释对象。作者笔调尖刻俏皮,富于哲理,举凡灵魂、爱情、命运、、转世投胎这些长久困扰人类的命题作者都进行了机智冷峻的阐述,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文化读本。伏尔泰推崇的中华文明,曾认真研究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哲学辞典》对此亦有叙述。由于这一原因,中国人阅读《哲学辞典》更具有亲切感。